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年最大力度"成笑话,别让消费者变身欧莱雅的测谎仪

2021年11月19日 07:17   来源:红网   吴思璇

  多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称,在李佳琦直播间预售买的欧莱雅安瓶面膜远远贵于“双11”货,近一个月欧莱雅相关投诉已有近万单。然而欧莱雅客服却表示李佳琦直播间说最低价不算数,差价根本不能退。目前,欧莱雅方面已发布致歉声明,但仍未能得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消费者对于本次事件感到不满是完全有理有据的。欧莱雅在“双11”前期预热的时候,宣称在李佳琦直播间是“全年最大力度”,根据这样的宣传将之解读为“全年最低价”“最大优惠只此一家”并无问题。然而欧莱雅后期却在自己品牌的直播间卖出了更便宜的价格。甚至在涉嫌虚假宣传之后,欧莱雅初期并没有回应顾客的正当投诉,在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后,又暗自删掉了此前宣传文案中的“全年最大力度”的字样,全然不顾此举的后果与影响。

  实际上即便是“双11”等促销季,各大品牌的折扣力度、营销方案等品牌方都拥有自主决定及控制的权利。但是,打折促销,本质上还是为了刺激消费,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来购买,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任何打折促销,本质依然是交易,那么就应该遵循市场交易的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说了是“全年最大力度”,这个力度就要体现出来,既然标得出优惠价格,就要守得住低价承诺。该品牌想靠打折促销刷销售量的数据,又不想给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的优惠,一碗水端不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自食恶果。

  “双11”已进行多年,很多营销套路商家与消费者都早已心知肚明。今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也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工作提示,明确指出,要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那么欧莱雅此举,是否是明知故犯?或者是妄图依仗自己较强的品牌实力和消费者粘性肆意妄为呢?此外,据了解近期对消费者设置类似消费陷阱的还有许多品牌,且均被投诉价格体系混乱,预售价比直接购买还高,退差价、投诉也都困难重重。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出于对主播、对品牌、对平台的信任。品牌方的欺骗行为是对消费者极大的不尊重,也是对国家相关法律的漠视。这样的行为,搅乱了市场规则秩序,也让大家对现在“双11”等促销季复杂的促销行为倍感失望。

  属于消费者合理合法的交代与回应不应迟到,面对这样欺骗消费者、影响相关主播及平台信誉、漠视市场规则法度的销售行为,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当共同配合,依法联手整治!别让消费者们成为价格“计算机”的同时,还要被迫变身“测谎仪”!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全年最大力度"成笑话,别让消费者变身欧莱雅的测谎仪

2021-11-19 07:17 来源:红网 吴思璇

  多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称,在李佳琦直播间预售买的欧莱雅安瓶面膜远远贵于“双11”货,近一个月欧莱雅相关投诉已有近万单。然而欧莱雅客服却表示李佳琦直播间说最低价不算数,差价根本不能退。目前,欧莱雅方面已发布致歉声明,但仍未能得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消费者对于本次事件感到不满是完全有理有据的。欧莱雅在“双11”前期预热的时候,宣称在李佳琦直播间是“全年最大力度”,根据这样的宣传将之解读为“全年最低价”“最大优惠只此一家”并无问题。然而欧莱雅后期却在自己品牌的直播间卖出了更便宜的价格。甚至在涉嫌虚假宣传之后,欧莱雅初期并没有回应顾客的正当投诉,在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后,又暗自删掉了此前宣传文案中的“全年最大力度”的字样,全然不顾此举的后果与影响。

  实际上即便是“双11”等促销季,各大品牌的折扣力度、营销方案等品牌方都拥有自主决定及控制的权利。但是,打折促销,本质上还是为了刺激消费,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来购买,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任何打折促销,本质依然是交易,那么就应该遵循市场交易的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说了是“全年最大力度”,这个力度就要体现出来,既然标得出优惠价格,就要守得住低价承诺。该品牌想靠打折促销刷销售量的数据,又不想给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的优惠,一碗水端不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自食恶果。

  “双11”已进行多年,很多营销套路商家与消费者都早已心知肚明。今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也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工作提示,明确指出,要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那么欧莱雅此举,是否是明知故犯?或者是妄图依仗自己较强的品牌实力和消费者粘性肆意妄为呢?此外,据了解近期对消费者设置类似消费陷阱的还有许多品牌,且均被投诉价格体系混乱,预售价比直接购买还高,退差价、投诉也都困难重重。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出于对主播、对品牌、对平台的信任。品牌方的欺骗行为是对消费者极大的不尊重,也是对国家相关法律的漠视。这样的行为,搅乱了市场规则秩序,也让大家对现在“双11”等促销季复杂的促销行为倍感失望。

  属于消费者合理合法的交代与回应不应迟到,面对这样欺骗消费者、影响相关主播及平台信誉、漠视市场规则法度的销售行为,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当共同配合,依法联手整治!别让消费者们成为价格“计算机”的同时,还要被迫变身“测谎仪”!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