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年轻崇拜” 让人才各得其所

2021年11月15日 16: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刘庆东认为,企业和市场呼唤更多有为有用的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适时降低甚至取消不必要的“门槛”,为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的舞台和环境,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中国政府网网友留言页面截图

  最近,一条“我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因已45岁求职难”的求职帖引发网友热议。据了解,该网民是一名程序员,自称精通 java 的各种技术体系,包括微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术框架,却因为自身年龄原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得到,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留言一经发出,立即引起广大网友对于职场“年轻崇拜”现象的关注。

  不可否认,如今很多行业都存在“年轻崇拜”现象,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岗位,普遍要求应聘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有的甚至更小。年龄大了就被企业“嫌弃”,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这样的现象未免令人唏嘘。显然,这不仅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很多中年职场人都面临相同的尴尬处境。

  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需要的是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这就要求相应岗位的从业人员具备灵活多变的创新能力与活跃开放的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抗压能力。从这一点来看,的确年轻人更具优势。很多中年求职者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工作精力有限,再加上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下降,难免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企业重视经济效益,年龄成为招聘中的重要限制条件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相比年轻求职者,中年人的社会经验和职场阅历比较丰富,情绪更为稳定,心智更加成熟,而且在同等成本下,有一定资历的中年员工也更加符合企业优化结构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年轻人和中年人在职场上各具优势,因而,企业在招聘时应当综合衡量和评判一个求职者的能力,而不应简单地以年龄为判断标准。

  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让当今社会的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企业和市场呼唤更多有为有用的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适时降低甚至取消不必要的“门槛”,为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的舞台和环境,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时代在飞速发展,在新的文明形态里,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个体价值。年龄增长是自然规律,每个人也都会老去。希望我们在尚有可为的年龄阶段,都能有机会发光发热,做出一番事业,创造无悔人生。(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刘庆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能工巧匠”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增强“归属感” 让技能人才得到充分尊重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打破“年轻崇拜” 让人才各得其所

2021-11-15 16: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