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2021年11月15日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陈旭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在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学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层层压实责任,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双一流”大学,在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就要坚持面向全球、突出一流标准,全力做好人才引进。持续加大汇聚一流人才力度,充分发挥顶尖人才集聚效应,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持续提升人才使用成效。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也始终注重人才使用的效能。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持续提升人才使用成效,引导广大教师聚焦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的使命责任。一方面,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努力成为大先生;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研究真问题。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汇聚和支持人才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此外,要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攻坚“大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协同效应。坚决破除“五唯”,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强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突破,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把“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列为“八个坚持”的重要内容。对大学而言,单一的岗位、薪酬、考核体系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破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建立教师分系列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根据职责设置教学科研并重的教研系列及研究系列、教学系列等教师职务系列,对不同系列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匹配不同发展支持资源,促进人才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准聘长聘制度,充分激励教师内驱发展的创新潜能,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

  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新时代人才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之所以能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对于大学而言,要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书记、校长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牵头制定人才规划,定期召开人才强校工作会议,定期收集高层次人才信息,建立顶尖人才一人一册的跟踪机制。同时,做好组织、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后勤等部门与院系的联动配合,优化人才服务流程,提升在线系统服务水平,简化财务报销和各项管理手续,做好工作条件支撑和生活保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潜心学术、全心育人。

  (作者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2021-11-15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陈旭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在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学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层层压实责任,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双一流”大学,在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就要坚持面向全球、突出一流标准,全力做好人才引进。持续加大汇聚一流人才力度,充分发挥顶尖人才集聚效应,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持续提升人才使用成效。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也始终注重人才使用的效能。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持续提升人才使用成效,引导广大教师聚焦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的使命责任。一方面,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努力成为大先生;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研究真问题。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汇聚和支持人才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此外,要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攻坚“大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协同效应。坚决破除“五唯”,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强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突破,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把“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列为“八个坚持”的重要内容。对大学而言,单一的岗位、薪酬、考核体系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破解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建立教师分系列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根据职责设置教学科研并重的教研系列及研究系列、教学系列等教师职务系列,对不同系列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匹配不同发展支持资源,促进人才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准聘长聘制度,充分激励教师内驱发展的创新潜能,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

  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新时代人才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之所以能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对于大学而言,要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书记、校长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牵头制定人才规划,定期召开人才强校工作会议,定期收集高层次人才信息,建立顶尖人才一人一册的跟踪机制。同时,做好组织、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后勤等部门与院系的联动配合,优化人才服务流程,提升在线系统服务水平,简化财务报销和各项管理手续,做好工作条件支撑和生活保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潜心学术、全心育人。

  (作者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