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强:师德纳入职称评审,办法细化方可落实

2020年08月04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陈强

  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意见》明确,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引发社会热议。师德表现纳入职称评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评价。

  首先是谁来评价?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两类评价模式,分别为单位领导评价和多主体综合评价。领导评价的优势在于高效率和权威性,但缺点是容易造成“评价唯亲”和“一言堂”等诸多问题,这也是广大教师的忧虑所在。综合性评价直接体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比如同事互评与单位考评相结合,部分高校甚至邀请学生参与师德评价。虽然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形式上要优于单位领导评价,但也不乏老师担心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公正性问题,尤其是评价过程中可能掺杂关系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因此,为确保评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必要探索党委牵头、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由全体教师共同推举产生,且应具备师德高尚、为人正派等基本素质。

  其次是评价什么?虽然高校都赞同师德评价的必要性,也纷纷将师德纳入职称评审中,但在师德评价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内容方面,仍模棱两可,其中不乏行政领导提什么就评价什么的情况。更有部分高校直接采用教师自评的方式,而教师自评的依据也多来自网络上的思想政治考察或师德考核“模板”。在这种情况下,师德评价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本质上多流于形式,这也是“师德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意见》强调,要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研究明确师德评价的核心维度,既要体现师德的本质内涵,又要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全面提升评价的可操作性。

  再有是如何评价?与论文和课题等可量化的客观硬性指标不同,师德考核更多是一种具有较强主观色彩的软性评价。这就意味着,师德评价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模式。事实上,师德作为“软工”,只要不触及师德“红线”,通常情况下的师德水平很难用分数高低来区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本身具有主观性的师德进行打分考评,极易产生大量的“人情分”和“面子分”,实质上有损师德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甚至挫伤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因此,与传统的量化考核相比,师德评价可更多地考虑负面清单制,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结果运用”是师德纳入职称评审有效性的基本保障。部分高校对于如何使用师德评价结果在态度上较为暧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带病”晋升提拔、“带病”申报人才计划的现象,如此示范效应危害甚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核不合格的应取消职称评聘、推优评先、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教师队伍中达成广泛共识。同时,要建立师德考核结果的申诉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教师权利。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遏制高校“表格就业”须治本    2020年07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陈强:师德纳入职称评审,办法细化方可落实

    2020-08-04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陈强

      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意见》明确,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引发社会热议。师德表现纳入职称评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评价。

      首先是谁来评价?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两类评价模式,分别为单位领导评价和多主体综合评价。领导评价的优势在于高效率和权威性,但缺点是容易造成“评价唯亲”和“一言堂”等诸多问题,这也是广大教师的忧虑所在。综合性评价直接体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比如同事互评与单位考评相结合,部分高校甚至邀请学生参与师德评价。虽然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形式上要优于单位领导评价,但也不乏老师担心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公正性问题,尤其是评价过程中可能掺杂关系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因此,为确保评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必要探索党委牵头、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由全体教师共同推举产生,且应具备师德高尚、为人正派等基本素质。

      其次是评价什么?虽然高校都赞同师德评价的必要性,也纷纷将师德纳入职称评审中,但在师德评价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内容方面,仍模棱两可,其中不乏行政领导提什么就评价什么的情况。更有部分高校直接采用教师自评的方式,而教师自评的依据也多来自网络上的思想政治考察或师德考核“模板”。在这种情况下,师德评价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本质上多流于形式,这也是“师德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意见》强调,要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研究明确师德评价的核心维度,既要体现师德的本质内涵,又要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全面提升评价的可操作性。

      再有是如何评价?与论文和课题等可量化的客观硬性指标不同,师德考核更多是一种具有较强主观色彩的软性评价。这就意味着,师德评价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模式。事实上,师德作为“软工”,只要不触及师德“红线”,通常情况下的师德水平很难用分数高低来区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本身具有主观性的师德进行打分考评,极易产生大量的“人情分”和“面子分”,实质上有损师德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甚至挫伤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因此,与传统的量化考核相比,师德评价可更多地考虑负面清单制,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结果运用”是师德纳入职称评审有效性的基本保障。部分高校对于如何使用师德评价结果在态度上较为暧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带病”晋升提拔、“带病”申报人才计划的现象,如此示范效应危害甚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核不合格的应取消职称评聘、推优评先、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教师队伍中达成广泛共识。同时,要建立师德考核结果的申诉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教师权利。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