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尊重客观规律,“减碳”别“跑偏”了

2021年10月11日 09: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双碳”目标,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走出“舒适地带”、摆脱“路径依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迎接环保督查,“先停再说”;落实转型升级,“一关了之”;创建文明城市,“牌匾统一”;抓好疫情防控,“不能返乡”……个别地方出现的这种“一刀切”或“运动式”治理手段,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体验。最近,又有一个热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运动式”减碳。

  对此,笔者以为不能“一笑而过”。不论是空喊口号、大造声势,却不见实效,还是将问题简单化和短期化,超出当前发展阶段制定大干快上、不切实际的行动方案,抑或缺乏大局观,盲目下指标,搞“一刀切”和碳减排竞赛,这些“运动式”减碳的做法都不仅伤及相关产业的“筋骨”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会给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带来隐患,更与国家制订的“双碳”目标背道而驰。

  “双碳”目标,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一年来,“顶层设计”逐渐清晰周密,有关部委相继出台政策,各省市把做好“双碳”工作写入了地方“十四五”规划。成效自然是显著的,但也有个别地方对政策领悟不深不透,出现了“跑偏”的现象,理应及时纠正。为此,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

  上面这么“敲打”,下面再不当回事,可就说不过去了。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次个别地方“跑偏”被纠正过来了,下次另一些地方再出“幺蛾子”怎么办?对于各地来说,一方面要坚持先立后破。只有有了科学审慎、实事求是的“立”,才能有路径清晰、扎扎实实的“破”。另一方面要吃透中央精神。无视本地资源禀赋、企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实际情况,以冒进或盲动的姿态推进“减碳”工作,不管多卖力气,都是在“加戏”或“抢戏”,干扰经济发展大局。

  当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历史上,我们曾经吃过很多“运动”的苦头,但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并未完全消除。如今,这种运动式的做法不只存在于“减碳”工作中,正如本文开头所列,在诸多其他领域也不鲜见。“存在即合理”绝不是虚与委蛇的理由,运动式思维及行为方式是政绩观错位的产物,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走出“舒适地带”、摆脱“路径依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除旧”,自然需要勇气;“布新”,更依赖科学理性。跨过这些沟沟坎坎,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的中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减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

     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尊重客观规律,“减碳”别“跑偏”了

2021-10-11 09: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双碳”目标,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走出“舒适地带”、摆脱“路径依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迎接环保督查,“先停再说”;落实转型升级,“一关了之”;创建文明城市,“牌匾统一”;抓好疫情防控,“不能返乡”……个别地方出现的这种“一刀切”或“运动式”治理手段,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体验。最近,又有一个热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运动式”减碳。

  对此,笔者以为不能“一笑而过”。不论是空喊口号、大造声势,却不见实效,还是将问题简单化和短期化,超出当前发展阶段制定大干快上、不切实际的行动方案,抑或缺乏大局观,盲目下指标,搞“一刀切”和碳减排竞赛,这些“运动式”减碳的做法都不仅伤及相关产业的“筋骨”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会给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带来隐患,更与国家制订的“双碳”目标背道而驰。

  “双碳”目标,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一年来,“顶层设计”逐渐清晰周密,有关部委相继出台政策,各省市把做好“双碳”工作写入了地方“十四五”规划。成效自然是显著的,但也有个别地方对政策领悟不深不透,出现了“跑偏”的现象,理应及时纠正。为此,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

  上面这么“敲打”,下面再不当回事,可就说不过去了。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次个别地方“跑偏”被纠正过来了,下次另一些地方再出“幺蛾子”怎么办?对于各地来说,一方面要坚持先立后破。只有有了科学审慎、实事求是的“立”,才能有路径清晰、扎扎实实的“破”。另一方面要吃透中央精神。无视本地资源禀赋、企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实际情况,以冒进或盲动的姿态推进“减碳”工作,不管多卖力气,都是在“加戏”或“抢戏”,干扰经济发展大局。

  当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历史上,我们曾经吃过很多“运动”的苦头,但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并未完全消除。如今,这种运动式的做法不只存在于“减碳”工作中,正如本文开头所列,在诸多其他领域也不鲜见。“存在即合理”绝不是虚与委蛇的理由,运动式思维及行为方式是政绩观错位的产物,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尊重群众意愿,走出“舒适地带”、摆脱“路径依赖”,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除旧”,自然需要勇气;“布新”,更依赖科学理性。跨过这些沟沟坎坎,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的中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减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

     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