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叫停槟榔广告是关键的第一步

2021年09月22日 13: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要求立即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叫停槟榔广告很有必要

  槟榔是世卫组织确定的一级致癌物。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槟榔果和槟榔嚼块均被列入一级致癌物,与砒霜并列。然而,就是这容易致癌的槟榔,在热门网络综艺和视频热播剧里却能频繁做广告,不仅宣称提神醒脑、常备无患,甚至还打出了“有枸杞更养生”的概念,全然不提槟榔外包装上明晃晃地印着“长期过量咀嚼,有害口腔健康”。电商平台上,有的产品回头客上万。可是,有多少消费者是在充分了解槟榔之后理性购买的呢?【详细

  此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槟榔及其制品无法再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是对槟榔广告的必要封杀。槟榔不是普通的零食,而是一级致癌物,封杀槟榔广告,有助于让槟榔制品现出原形,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槟榔制品的危害。【详细

  实现全民拒食槟榔任重而道远

  当前关于槟榔的危害性,争议仍在,但关注度和共识度也在提升。医学界对于嚼槟榔和口腔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有了基本共识,这一点也得到立法部门的回应。随着新的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和落地,在法理上,槟榔在中国也已经被踢出了“食品”的管理范围。基于当前从国际到国内对于槟榔危害性的研究进展和认识,槟榔这个行业不能再像普通产业那样处于完全的市场自决状态。【详细

  管控槟榔广告发布进而呼吁推进立法,是减少减缓食用槟榔的方法之一。想从根源上实现全民主动拒食槟榔,一方面要全面普及槟榔危害的知识,减缓新食槟榔者的增速,减少槟榔成瘾者食用量;另一方面,要从产业链供给端逐步转型,发掘更具价值的经济作物取代槟榔种植。同时要看到,转变食用槟榔习俗文化和认知观念,任重而道远。【详细

  给槟榔产业戴上“紧箍”

  应该说,对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槟榔产业上的决心,不应该简单以道德维度来批评。一个产值达数百上千亿的产业,要在短期内将其彻底抹掉是不现实的,也未必合法。但是,鉴于槟榔危害性受到更多关注,无论是相关产业发展重镇,还是更高层级的监管部门,对于槟榔产业的未来发展都应该及早拿出更妥善的办法。【详细

  规范槟榔产业,叫停槟榔广告还远远不够。有必要借鉴烟草、白酒行业的管理手段,完善槟榔产业的监管体系,对槟榔产业进行合理引导,避免给消费者带来误导。对于部分倚赖槟榔产业的地方政府,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应为了追求盈利而忽视对于槟榔产业的必要规范。对公众健康负责,就不能继续任由槟榔产业野蛮生长、无序发展。是时候给槟榔产业戴上“紧箍”了。【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广州日报、光明网、南方网)

  微言大义:

  @许嵩命:禁得好!希望将来全面禁止生产。

  @杨土豆Boy:幸亏戒掉了,感觉万幸。

  @小石榴爱吃汉堡:多宣传宣传槟榔致癌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上世纪80年代,歌曲《采槟榔》曾风靡全国,甚至登上了央视春晚,也让无数人包括小时候的编者对槟榔产生了不切实际的美好印象。就像中国控烟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无烟一样,槟榔的最后归宿也应该是彻底淡出人们的生活。在此之前,不管是规范控制槟榔产业发展,还是引导相关种植户和加工企业逐渐转型,我们都还有大量的实际工作要做。而停止利用文化的力量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则是关键的第一步。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叫停槟榔广告是关键的第一步

2021-09-22 13: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要求立即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叫停槟榔广告很有必要

  槟榔是世卫组织确定的一级致癌物。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槟榔果和槟榔嚼块均被列入一级致癌物,与砒霜并列。然而,就是这容易致癌的槟榔,在热门网络综艺和视频热播剧里却能频繁做广告,不仅宣称提神醒脑、常备无患,甚至还打出了“有枸杞更养生”的概念,全然不提槟榔外包装上明晃晃地印着“长期过量咀嚼,有害口腔健康”。电商平台上,有的产品回头客上万。可是,有多少消费者是在充分了解槟榔之后理性购买的呢?【详细

  此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槟榔及其制品无法再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是对槟榔广告的必要封杀。槟榔不是普通的零食,而是一级致癌物,封杀槟榔广告,有助于让槟榔制品现出原形,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槟榔制品的危害。【详细

  实现全民拒食槟榔任重而道远

  当前关于槟榔的危害性,争议仍在,但关注度和共识度也在提升。医学界对于嚼槟榔和口腔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有了基本共识,这一点也得到立法部门的回应。随着新的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和落地,在法理上,槟榔在中国也已经被踢出了“食品”的管理范围。基于当前从国际到国内对于槟榔危害性的研究进展和认识,槟榔这个行业不能再像普通产业那样处于完全的市场自决状态。【详细

  管控槟榔广告发布进而呼吁推进立法,是减少减缓食用槟榔的方法之一。想从根源上实现全民主动拒食槟榔,一方面要全面普及槟榔危害的知识,减缓新食槟榔者的增速,减少槟榔成瘾者食用量;另一方面,要从产业链供给端逐步转型,发掘更具价值的经济作物取代槟榔种植。同时要看到,转变食用槟榔习俗文化和认知观念,任重而道远。【详细

  给槟榔产业戴上“紧箍”

  应该说,对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槟榔产业上的决心,不应该简单以道德维度来批评。一个产值达数百上千亿的产业,要在短期内将其彻底抹掉是不现实的,也未必合法。但是,鉴于槟榔危害性受到更多关注,无论是相关产业发展重镇,还是更高层级的监管部门,对于槟榔产业的未来发展都应该及早拿出更妥善的办法。【详细

  规范槟榔产业,叫停槟榔广告还远远不够。有必要借鉴烟草、白酒行业的管理手段,完善槟榔产业的监管体系,对槟榔产业进行合理引导,避免给消费者带来误导。对于部分倚赖槟榔产业的地方政府,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应为了追求盈利而忽视对于槟榔产业的必要规范。对公众健康负责,就不能继续任由槟榔产业野蛮生长、无序发展。是时候给槟榔产业戴上“紧箍”了。【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广州日报、光明网、南方网)

  微言大义:

  @许嵩命:禁得好!希望将来全面禁止生产。

  @杨土豆Boy:幸亏戒掉了,感觉万幸。

  @小石榴爱吃汉堡:多宣传宣传槟榔致癌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上世纪80年代,歌曲《采槟榔》曾风靡全国,甚至登上了央视春晚,也让无数人包括小时候的编者对槟榔产生了不切实际的美好印象。就像中国控烟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无烟一样,槟榔的最后归宿也应该是彻底淡出人们的生活。在此之前,不管是规范控制槟榔产业发展,还是引导相关种植户和加工企业逐渐转型,我们都还有大量的实际工作要做。而停止利用文化的力量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则是关键的第一步。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