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经费管理“松绑” 更好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

2021年08月16日 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近日公布,从7方面提出25条举措,为创新“松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

  经费支持是重要保障

  观人类科学事业,经费支持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科研大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年快速增长,早已达到每年2万亿元之巨。当然,保障足更要用得好。一直以来,科研经费管理僵化、经费下发滞后、报销繁琐、“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痛点”,让一些科研人员不胜其扰。

  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不是为了钱而工作,但钱也是工作的重要驱动剂,没有钱,很多研究项目就开展不了。过去,科研资金存在“重物轻人”问题,办公用品、耗材只要有发票都能报销,科研人员的劳动、脑力付出却没有报酬或者报酬比例偏低,人的创造性无形中被抹杀了。

  要为创新进一步松绑

  比如,简化预算编制,解决了过去编制预算必须“未卜先知”的问题,让科研人员不必在研究开始前就精确计算项目未来开支;预算调剂权下放,意味着在科研项目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这一级,就能做到“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这意味着相关科研人员无需编制项目预算,可根据实际经费需求使用和列支,体现了对科研人员的尊重和信任。

  减什么?减繁文缛节,减条条框框。比如将预算科目从9个以上精简为3个,设备费等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对基础研究类和人才类项目推行经费包干制……科研探索意味着走上一条未知的旅途,其间可能遇到各种变数,调剂权下放、“包干制”(确定经费总额,但无需编制预算明细)就是要增加弹性、灵活性,与科研工作不断调整、探索未知的需求相适应。

  期待举措能有效落实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复杂智力劳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线不确定性和结果难预测性等特点。只有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创新进一步松绑、减负、加油,其核心都是为了“人”,都是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期待各项改革举措能有效落实,进一步激励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微言大义:

  @秋风:简化预算的作法,更合乎国际规则。

  @那个谁: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应该为人服务、以人为核心,而非让“人围绕着经费转”。

  @振彬:配备科研财务助理,提供预算编制、报销等专业化服务,也能让科研人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风不渡: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严格的财务制度是必要的,还要避免科研人员乱花纳税人的钱。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科技创新是典型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像修路盖楼那样按部就班。而僵硬的经费管理机制,违背了科研规律,相当程度上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当然,钱还要花到刀刃上。让钱成为活钱,让刃成为锋刃,自会吹皱自主创新的一池春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添不竭动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为经费管理“松绑” 更好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

2021-08-16 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近日公布,从7方面提出25条举措,为创新“松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

  经费支持是重要保障

  观人类科学事业,经费支持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科研大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年快速增长,早已达到每年2万亿元之巨。当然,保障足更要用得好。一直以来,科研经费管理僵化、经费下发滞后、报销繁琐、“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痛点”,让一些科研人员不胜其扰。

  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不是为了钱而工作,但钱也是工作的重要驱动剂,没有钱,很多研究项目就开展不了。过去,科研资金存在“重物轻人”问题,办公用品、耗材只要有发票都能报销,科研人员的劳动、脑力付出却没有报酬或者报酬比例偏低,人的创造性无形中被抹杀了。

  要为创新进一步松绑

  比如,简化预算编制,解决了过去编制预算必须“未卜先知”的问题,让科研人员不必在研究开始前就精确计算项目未来开支;预算调剂权下放,意味着在科研项目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这一级,就能做到“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这意味着相关科研人员无需编制项目预算,可根据实际经费需求使用和列支,体现了对科研人员的尊重和信任。

  减什么?减繁文缛节,减条条框框。比如将预算科目从9个以上精简为3个,设备费等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对基础研究类和人才类项目推行经费包干制……科研探索意味着走上一条未知的旅途,其间可能遇到各种变数,调剂权下放、“包干制”(确定经费总额,但无需编制预算明细)就是要增加弹性、灵活性,与科研工作不断调整、探索未知的需求相适应。

  期待举措能有效落实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复杂智力劳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线不确定性和结果难预测性等特点。只有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创新进一步松绑、减负、加油,其核心都是为了“人”,都是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期待各项改革举措能有效落实,进一步激励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微言大义:

  @秋风:简化预算的作法,更合乎国际规则。

  @那个谁: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应该为人服务、以人为核心,而非让“人围绕着经费转”。

  @振彬:配备科研财务助理,提供预算编制、报销等专业化服务,也能让科研人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风不渡: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严格的财务制度是必要的,还要避免科研人员乱花纳税人的钱。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科技创新是典型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像修路盖楼那样按部就班。而僵硬的经费管理机制,违背了科研规律,相当程度上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当然,钱还要花到刀刃上。让钱成为活钱,让刃成为锋刃,自会吹皱自主创新的一池春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添不竭动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