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趣灵魂胜过好看皮囊

2021年08月02日 0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618”购物节,各直播电商销售额频频刷新纪录,折射出我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其中网红的力量不可小觑。互联网时代,以直播电商为主的网红经济应运而生。借助社交媒体,网络红人聚集流量和热度,对粉丝群体进行营销,从而实现流量变现。

  当下,网红经济方兴未艾,以李子柒、薇娅、李佳琦等为代表的各类网红层出不穷。网红经济省去了中间环节,加速了商品流通,不仅提振了市场消费,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此,不少省份出台政策鼓励网红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网红聚集地。网红直播带货、工人分装打包、快递员扫码运输……成都春熙路、重庆洪崖洞、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地成为网红打卡地。流量带来的不仅是消费场景的更新、城市形象的提升,更是对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支持。

  作为一种新业态,网红经济在发展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例如,一些网红在直播中重销量轻品质,或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弄虚作假“刷单”买粉,甚至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触底,用出格的行为赚取所谓“关注”。如此种种既污染了网络空间,也误导了年轻受众。这些虚假热度,是网红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另一面。

  如何在网红经济和电子商务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不让网红昙花一现?对此,需要正确引导、科学监管,各级政府、各商业平台、新媒体主播应形成合力——

  不断提升网络治理能力。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级政府要加大电子商务法宣传,确保电子商务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对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商务部门仍需解放思想,做好软、硬环境建设,立好规矩,让网红经济在规范中齐头并进。针对“乡土网红”,还要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重流量更重公共价值。对各商业平台而言,其凭借大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掌握涉嫌商业欺诈的线索,理应主动担起社会责任,协助监管部门做好监管。对新媒体主播的造假行为,平台应坚决采取封号、罚款等方式,加大打击力度。对过度追逐流量的主播,平台要完善规则、合理引导,必要时及时予以管制。只有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平台才能不断壮大,消费者才敢消费、愿消费。

  作为主角,主播在直播带货时首先要与消费者建立信任,不仅要对商家负责,更要对消费者负责。无论线下线上,无论销售形式如何变化,货真价实是最根本的原则。那些一心收割流量而漠视消费者权益的网红,早晚会被消费者抛弃。其次,主播们要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多下功夫,借助更具想象力的创意和更专业的技艺来实现自身重塑,继而增加粉丝黏性,避免出现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毕竟,有趣的灵魂比好看的皮囊更重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董庆森)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有趣灵魂胜过好看皮囊

2021-08-02 0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618”购物节,各直播电商销售额频频刷新纪录,折射出我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其中网红的力量不可小觑。互联网时代,以直播电商为主的网红经济应运而生。借助社交媒体,网络红人聚集流量和热度,对粉丝群体进行营销,从而实现流量变现。

  当下,网红经济方兴未艾,以李子柒、薇娅、李佳琦等为代表的各类网红层出不穷。网红经济省去了中间环节,加速了商品流通,不仅提振了市场消费,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此,不少省份出台政策鼓励网红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网红聚集地。网红直播带货、工人分装打包、快递员扫码运输……成都春熙路、重庆洪崖洞、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地成为网红打卡地。流量带来的不仅是消费场景的更新、城市形象的提升,更是对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支持。

  作为一种新业态,网红经济在发展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例如,一些网红在直播中重销量轻品质,或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弄虚作假“刷单”买粉,甚至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触底,用出格的行为赚取所谓“关注”。如此种种既污染了网络空间,也误导了年轻受众。这些虚假热度,是网红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另一面。

  如何在网红经济和电子商务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不让网红昙花一现?对此,需要正确引导、科学监管,各级政府、各商业平台、新媒体主播应形成合力——

  不断提升网络治理能力。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级政府要加大电子商务法宣传,确保电子商务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对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商务部门仍需解放思想,做好软、硬环境建设,立好规矩,让网红经济在规范中齐头并进。针对“乡土网红”,还要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重流量更重公共价值。对各商业平台而言,其凭借大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掌握涉嫌商业欺诈的线索,理应主动担起社会责任,协助监管部门做好监管。对新媒体主播的造假行为,平台应坚决采取封号、罚款等方式,加大打击力度。对过度追逐流量的主播,平台要完善规则、合理引导,必要时及时予以管制。只有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平台才能不断壮大,消费者才敢消费、愿消费。

  作为主角,主播在直播带货时首先要与消费者建立信任,不仅要对商家负责,更要对消费者负责。无论线下线上,无论销售形式如何变化,货真价实是最根本的原则。那些一心收割流量而漠视消费者权益的网红,早晚会被消费者抛弃。其次,主播们要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多下功夫,借助更具想象力的创意和更专业的技艺来实现自身重塑,继而增加粉丝黏性,避免出现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毕竟,有趣的灵魂比好看的皮囊更重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董庆森)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