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两高”项目并非环境友好型项目,具有负外部性。要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以绿色谋取长远,以生态追求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多层面布局减碳控污和节能降耗,建立整改清单,对企业能耗建档立卡台账管理,全面遏制两高项目上马。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在2021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正在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这就决定了绿色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必须开好局、起好步。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频出。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约束,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依排污许可证强化监管执法,保障政策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山东、宁夏、广西、陕西、辽宁、内蒙古等多地加大了“两高”项目排查力度,建立了相关项目清单和台账。央地积极行动,从严从紧从实控制“两高”项目,将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受经济利益驱使,对“两高”项目管控不力。还有的地方由于产业发展路径依赖、资源禀赋等原因,“两高”存量项目比较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对于这些地区,要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一方面要严格对标政策,做好政策宣传阐释工作,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坚决清理那些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切实摁住增量冲动;另一方面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鼓励引导企业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减少碳排放,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
“两高”项目并非环境友好型项目,具有负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通过排放权交易和征收庇古税,能够让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执行好,很难。比如,由于外部成本很难量化,征收庇古税并不一定能让外部成本内部化。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及资源禀赋等特点,实现这一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对广大企业来说也是充满挑战,还需要政企联动,协同发力。
应该认识到,今天,任何地方、任何企业罔顾资源能源承载能力,大干快上“两高”项目拉动经济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要跳出思维惯性,摆脱发展路径依赖,充分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低碳方向流动,不断培育优势产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以绿色谋取长远,以生态追求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扎实成效
碳中和是一场深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