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系列评论】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年巍认为,有关部门在做到有效监管的同时,也会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为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新模式留足合理发展空间。未来,更为规范的直播带货将会把住食品“安全关”,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舌尖上的美味”。
网络主播极力兜售的“网红减肥糖果”,掺入了含有西布曲明的有毒有害“酵素”……近年来,“直播带货”发展迅猛,由此带来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二季度例行发布会上,有关工作人员就发布了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对于食品来说,网络直播的现场性、互动性可以让消费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美食的诱惑,从而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但在一片红火热闹的背后,直播带货中也暗藏了一些食品安全隐患。
比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网红减肥糖果”,竟然产自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一个村里的小作坊,这样的产品安全如何保障呢?由是观之,还有不少食品标签、生产许可证编号不真实等“三无”食品出现在直播间里。又如,有些网络主播在直播时夸大其词,推荐普通食品具有保健、治疗功能。还有网络主播通过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展示所销售的食品后,在个人主页标明微信号或其他联系方式要求线下交易,以逃避平台对交易的监管……
安全对食品来说,是一票否决,不管名气多响、牌子多大,都不是逃避监管的借口。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规范直播带货,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扎紧安全篱笆。
在治理方面,2020年7月开始,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网红代言”“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新业态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管漏洞等问题就在本次活动的重点监督之列。数据显示,2020年7月到2020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7569件,其中,网络食品违法类1887件。
在管理方面,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网络直播出现的问题,从平台备案许可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到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管与规范、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在不断完善。近日,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这将进一步规范网络市场秩序,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进一步说,直播经济更是法治经济。不论是头部带货主播,还是正在成长中的从业者,都要坚守原则底线、保持清醒认识。直播带货本应是一个良好的产品展示窗口,给商家带来全新的流量入口,但如果忽视了对食品质量的把关、对售后服务的提升、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那么就会沦为“一锤子买卖”,注定无法长久。
当然,作为获益最大的平台方,不能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却把风险和问题丢给消费者和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好监管之责,决不能对乱象听之任之,这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消费者也要时刻擦亮眼睛、理性消费,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申诉、依法维权。
民以食为天。不管有了多么新潮的销售途径和方法,都不能降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我们相信,有关部门在做到有效监管的同时,也会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为直播带货等网络交易新业态、新模式留足合理发展空间。未来,更为规范的直播带货将会把住食品“安全关”,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舌尖上的美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警惕食品宣传“伪科学” 防止“以谣生利”
"食安封签"提升外卖食品"全链条"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