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唱好“双城记” 探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1年03月12日 09: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一小时,可以做些什么?读一本书或者跑10公里。对于成都和重庆的市民来说,“一小时”还有特殊的意义。2020年12月24日9时15分,首趟G8607次动车组驶出成都东站,10时17分即抵达重庆沙坪坝站。通过轨道的连接,成渝两地间时空距离在不断缩短。走出火车站,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两地最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如今也实现了“一码”通乘。

  交通便利,正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代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更表示,成都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唱好“双城记”、服务新格局。

  打造“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探索新路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勾勒出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就在这份文件当中,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次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成为重要“一极”。

  从地图上看,成渝如果能与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不仅将有力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将有效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自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提出、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审议,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成渝城市群加速黏合和壮大——“一城多园”模式共建的中国西部科学城“多点开花”,构建创新策源牵引动力体系;中欧班列(成渝)“联名营业”,跑出内陆开放加速度;公园城市从“首提地”到“示范区”,探路生活城市的比较优势……

  目前,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工程,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天府国际机场正在抓紧建设。在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内,“太阳神鸟”造型的吊顶已全面展现。“太阳神鸟”造型蕴含着“为经济腾飞插上翅膀”的美好寓意。于成都而言,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希望它可以成为“引擎”带动成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希望它能助力成都成为真正的“枢纽”。

  服务“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

  春节前夕,在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东侧,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独角兽岛”启动区项目已完工,将在3月移交运营。去年,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进入全球前十。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今,成都已实现从内陆城市到开放前沿的“转身”。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中的“一核”,过去3年里,成都科学城共引进重大项目212个、总投资超2400亿元;引聚高新技术企业438家;聚集新经济企业3600余家、年均增速超20%。

  去年面对疫情的影响,成都再次提出要着眼共建面向世界链接亚欧的战略通道和门户枢纽,完善泛欧泛亚节点网络和四向拓展服务体系,构建连接东盟、衔接日韩、覆盖中亚、联通欧洲进而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供应链枢纽城市。

  如今,成都国际铁路港已对外布局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6条海铁联运通道,构建起以成都为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南向连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实现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余个城市,助推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

  解题“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布局未来

  刚刚过去的春节,成都拿下了旅游收入、游客数量的全国“双第一”。年轻人身着汉服,“穿越”十二月市,重温城市的文化记忆;火龙灯舞的民俗韵味和AR光影秀的科技感结合,让绕城而流的锦江成为点亮夜经济的载体。近800万市民、游客走进公园、绿道,感受新年喜乐氛围;“夜游锦江”项目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19万人次,游船票天天秒光……

  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也同样会成为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主要动力。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机遇,正在从能级层次、区域位势、承载空间等方面深刻改变成都的发展格局,也不断为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赋予新的内涵。

  当今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圈是生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经济圈,不仅是国际先进制造和厂商服务高度聚集地,而且是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人才发展和消费中心,以创新获取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是永续繁荣必由之路。以成都和重庆为例,成都是电子工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占主导地位,重庆是机械制造、汽车、摩托车为主的产业体系。为此,要根据各自条件和产业基础去打造各具特色的都市圈,不能追求同质化的都市圈发展模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成都正加速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布局新未来、踏上新征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成都:唱好“双城记” 探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1-03-12 09: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