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如何解决好?

2021年03月10日 09: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两会热评】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着重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即便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粮食安全仍然经受住了考验,粮食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总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但也应认识到,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务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了这根弦。

  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在于做好三个方面的文章,补短板、强弱项,打破瓶颈制约,把基础夯实、把工作抓实。

  第一是“耕地”文章。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本,我们国家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14亿人“饭碗”的耕地保护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第二是“种子”文章。近年来,种业“卡脖子”问题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要求,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第三是“技术”文章。要进一步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尤其是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展望未来,要解决好吃饭问题这件“头等大事”,必须在“耕地”“种子”和“技术”这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稳住“最大的民生” 今年这么干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如何解决好?

2021-03-10 09: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