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企业别只忙着道歉,请先学会尊重

2021年01月13日 15:2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任何时候,对一个企业来说,保持对法律应有的敬畏,深挖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才是健康经营之道。企业有没有尊重人,出问题之后的道歉有没有诚意,大众不仅可以发声评判,更可以用脚投票。

  最近一段时间的道歉有点多。近日,某品牌的卸妆产品广告涉嫌侮辱女性引发批评,随后的“歉意表白”也因充斥着自我表扬而引来大量吐槽。无独有偶,前不久,某金融平台的系列土味借贷广告招致骂声一片,平台公开道歉;某集团高管在一次论坛上宣称“得屌丝者得天下”,随后道歉并主动请辞……

  别怪网友揪着不放,只怪这些企业一边挣着广大消费者的钱,一边却歧视消费者,挑战了公众容忍的底线。女性卸了妆就能吓退流氓,农民工没钱就要遭受各种白眼,年轻人收入不高就要被污蔑……这些隐藏在企业文化背后的傲慢,击碎人的三观。对这些企业来说,比出了问题匆忙道歉更重要的,是纠正其跑偏了的价值取向。

  不怕发现问题,就怕屡教不改。事实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某种偏差是难免的。出了问题之后,第一时间致歉,公开相关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拿出解决方案,也已成为不少企业常用的危机公关流程。但企业公关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诚恳的态度。企业能否真正反思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本质上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

  任何时候,对一个企业来说,保持对法律应有的敬畏,深挖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才是健康经营之道。深耕于一个行业,树立起一个品牌,需要长久积淀,而“败誉”却在转瞬之间。如果企业能够站在大众的立场,或许就不会炮制出这些低俗广告及不当言论;如果企业只是站在管理层的立场,维护资本的利益,恐怕就很难理解公众的愤怒,或者说不会真正在乎公众的愤怒。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场上对于企业文化的讨论很多。有的企业推崇“狼性文化”,实行末位淘汰,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像狼一样展开厮杀;有的企业推崇“忠诚”,要求员工对老板的意愿绝对服从,甚至鼓励员工自愿降薪。生活如此艰难,对于企业文化,无论其多么荒谬,总有推崇它的追随者。你不喜欢加班,总有人盯着你的饭碗;你不喜欢它的广告,总有付钱的消费者。但是,存在不一定合理。

  打工人苦“996”久矣。一些年轻人自嘲“社畜”,更多地是一种自我解压、自我鼓励,是一种黑色幽默,并不代表他们甘愿被“虐”。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中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尊重客户,才能赢得广阔市场。

  当前,随着自由、平等、开放等理念愈发成为市场共识,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有没有尊重人,出问题之后的道歉有没有诚意,大众不仅可以发声评判,更可以用脚投票。

  当然,纠正这些价值观扭曲的企业文化,除了通过舆论谴责,呼吁行业加强自律,更有赖监管重拳出击。面对变相的职场霸凌,要用制度与法律为弱势的员工撑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那些“三观不正”的商业营销,管理部门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有效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借致歉打广告,危机公关切忌“重术轻道”

     全棉时代试探公众理性水位,最终会淹死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企业别只忙着道歉,请先学会尊重

2021-01-13 15:2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任何时候,对一个企业来说,保持对法律应有的敬畏,深挖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才是健康经营之道。企业有没有尊重人,出问题之后的道歉有没有诚意,大众不仅可以发声评判,更可以用脚投票。

  最近一段时间的道歉有点多。近日,某品牌的卸妆产品广告涉嫌侮辱女性引发批评,随后的“歉意表白”也因充斥着自我表扬而引来大量吐槽。无独有偶,前不久,某金融平台的系列土味借贷广告招致骂声一片,平台公开道歉;某集团高管在一次论坛上宣称“得屌丝者得天下”,随后道歉并主动请辞……

  别怪网友揪着不放,只怪这些企业一边挣着广大消费者的钱,一边却歧视消费者,挑战了公众容忍的底线。女性卸了妆就能吓退流氓,农民工没钱就要遭受各种白眼,年轻人收入不高就要被污蔑……这些隐藏在企业文化背后的傲慢,击碎人的三观。对这些企业来说,比出了问题匆忙道歉更重要的,是纠正其跑偏了的价值取向。

  不怕发现问题,就怕屡教不改。事实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某种偏差是难免的。出了问题之后,第一时间致歉,公开相关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拿出解决方案,也已成为不少企业常用的危机公关流程。但企业公关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诚恳的态度。企业能否真正反思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本质上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

  任何时候,对一个企业来说,保持对法律应有的敬畏,深挖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才是健康经营之道。深耕于一个行业,树立起一个品牌,需要长久积淀,而“败誉”却在转瞬之间。如果企业能够站在大众的立场,或许就不会炮制出这些低俗广告及不当言论;如果企业只是站在管理层的立场,维护资本的利益,恐怕就很难理解公众的愤怒,或者说不会真正在乎公众的愤怒。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场上对于企业文化的讨论很多。有的企业推崇“狼性文化”,实行末位淘汰,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像狼一样展开厮杀;有的企业推崇“忠诚”,要求员工对老板的意愿绝对服从,甚至鼓励员工自愿降薪。生活如此艰难,对于企业文化,无论其多么荒谬,总有推崇它的追随者。你不喜欢加班,总有人盯着你的饭碗;你不喜欢它的广告,总有付钱的消费者。但是,存在不一定合理。

  打工人苦“996”久矣。一些年轻人自嘲“社畜”,更多地是一种自我解压、自我鼓励,是一种黑色幽默,并不代表他们甘愿被“虐”。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中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尊重客户,才能赢得广阔市场。

  当前,随着自由、平等、开放等理念愈发成为市场共识,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企业有没有尊重人,出问题之后的道歉有没有诚意,大众不仅可以发声评判,更可以用脚投票。

  当然,纠正这些价值观扭曲的企业文化,除了通过舆论谴责,呼吁行业加强自律,更有赖监管重拳出击。面对变相的职场霸凌,要用制度与法律为弱势的员工撑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那些“三观不正”的商业营销,管理部门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有效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借致歉打广告,危机公关切忌“重术轻道”

     全棉时代试探公众理性水位,最终会淹死谁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