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社区团购引争议 期待更多“科技向善”

2020年12月19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应该说,今天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和雄厚财力,除了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外,更应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多从伦理角度思考科技发展,不断打磨出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产品。

  最近一段时间,社区团购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资本热捧,互联网企业跑步入场,彷佛它是“新风口”;一边是质疑声四起,一些供货商鲜明抵制,仿若它是洪水猛兽。那么,社区团购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我们的担忧又在哪里?

  其实,早在2016年,社区团购的模式就已经出现,两年后,该模式被资本圈关注。2019年,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倒闭。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线上消费的习惯,特别是年初,很多人在家不能出门,都是依靠社区团购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社区团购又重燃活力。

  相较而言,今天的社区团购已不仅仅是“买菜”“拼团”这么简单,它综合了卖货、生活服务等领域,有望倒逼企业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服务水平,甚至改变现有社区零售商业生态。而互联网企业的野心更在于占领其背后的本地生活领域。社区团购作为离消费者最近的场景之一,具有链条长、模式广的特点,这为流量稀缺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再次增长的机会。

  然而,组建地推团队跑马圈地,烧钱补贴吸引消费者,高薪“抢人”抢业务,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让人开始对一些互联网企业的操作充满担忧和警惕。首先,互联网企业能否如愿深入多样化的社区经济?要知道,这几年,在大多数城市,普通市民购买蔬菜和其他生鲜产品,无论在菜市场还是各类超市,都非常方便。同时,一些传统大型商超也在积极转型新零售,还发展出了“网上点菜、送菜上门”等贴心服务。面对众多竞争者,如果互联网企业不能突围,那么社区团购大战后,会不会留下“一地鸡毛”?这几年,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到长租公寓,速生速死,留下了太多“烂账”,有的还要全社会为之买单。比如某共享单车,“退完押金还要988年”。其次,社区团购对小摊小贩的冲击令人担忧。一个不起眼的菜摊后面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这些无力对抗资本碾压的人又该何去何从?最后,这么多互联网企业跑步入场社区团购,会不会扰乱市场秩序?最近,河北沧州一家粮油公司已接到合作商户举报,“社区团购平台出现严重低价现象,个别产品远低于出厂价”。还有,如果互联网企业靠烧钱形成垄断,会不会之后再通过垄断将烧的钱赚回来?

  此前,艾瑞咨询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23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社区团购的市场空间足够大,当然是利好。但是很显然,目前的“社区团购”模式还不是理想中的“最终版本”。用“烧钱”补贴的方式来跨界竞争和扩大市场份额,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也伤害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应该说,今天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和雄厚财力,除了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外,更应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多从伦理角度思考科技发展,不断打磨出以人为本的互联网产品。这里的“人”既包括消费者,也包括旧业态中的从业人员。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更应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别人的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如果互联网巨头们能将更多精力用于科技创新,主动担起为人类未来寻找新出路的使命,用技术变革为产业变革赋能提速,自然将赢得更多经济收益和社会尊重。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零售模式,社区团购和社区商业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但有必要强调,我们真正期待的是一个便利民众生活、公平竞争、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社区商业生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警惕社区团购“烧钱大战”负面效应

     监管对“社区团购”的敲打正当时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社区团购引争议 期待更多“科技向善”

2020-12-19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