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费”到“零浪费” 网友:环保需全社会努力

2020年12月15日 14: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在北京北锣鼓巷,一家“零浪费无包装商店”引人注目。商店货架上一个小玻璃罐,装着店主6个月生产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这样“零浪费”的生活,店主已经过了4年多。

  用“零浪费”来拥抱美好生活

  6个月只生产不到0.5公斤的垃圾,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人竟然做到了。只要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巧心,只要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同样可以把减少垃圾生产做到极致。当许多“90后”还在享受消费主义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对垃圾生产不以为意的时候,少数人已经行动起来,用“零浪费”来拥抱美好生活。【详细

  近几年,“零浪费”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10月份,“源头减量零浪费街区”试点项目在上海黄浦区益丰外滩源正式启动。而在第40个世界粮食日,某外卖平台则联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起了“外卖零浪费挑战”。力求勤俭节约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详细

  “零浪费”需要更多肯定与认同

  “零浪费”生活尽管是小众行为、个性现象,但对于更多人来说不乏启发意义。我们不必像完全照抄“零浪费”践行者的生活和行为,但可以学习他们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在生活中的诸多环节做好垃圾减量和分类。我们或许做不到“零浪费”,但完全可以做到少浪费、不浪费。比如,剁手党们在下单前不妨拨一拨脑子里的“零浪费”之弦,自我评估一下哪些东西是真正需要的,哪些东西买了之后用处不大甚至可能会被束之高阁。消费更理性,就会少一些“尾款人”的压力,也会为垃圾减量、低碳生活多出一份力。

  事实上,“零浪费”生活理念对于落实诸如“限塑令”等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也大有助益。如果消费者能够普遍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和依赖,养成自带或循环使用购物袋、购物篮的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对塑料袋的需求,那么这种变化也可以传导到限塑的各个链条,助力限塑达到更好的效果。【详细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节俭节约行为非但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敬意,反而遭遇傲慢与偏见,承受了形形色色的污名化。当节俭节约和小气、吝啬、抠门等负面评价挂钩,一些明明可以节俭节约的人们,也变得大手大脚起来甚至刻意浪费进行炫耀、攀比等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实际上,节俭节约和贫富无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哪怕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也同样有人浪费。“零浪费”作为一种先行者,需要更多的肯定与认同。只有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让更多人意识到资源节约的价值,才会扩大公众参与。【详细

  让“零浪费”走进普通人生活中

  眼下,不能让“零浪费”仅仅停留在“噱头”“新潮”。它应当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多数人所坚持和倡导的生活理念。对此,除了给予“零浪费”支持者们必要的精神与物质鼓励,还需要深入各界展开宣传,引导儿童、学生学习了解,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将“零浪费”贯彻到底。【详细

  合理控制生活垃圾输出,人人有责。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零浪费”或“少浪费”意识,就可以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文明培育等方面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促成实实在在的改变。【详细

  微言大义: 

  @老胡跑江湖:这个确实很强,一般人做不到。

  @爱学习的小球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节约环保,很多环境问题就都能解决了。

  @林稻穗:践行“零浪费”,从明天开始,先从每天买菜用布袋子开始。

  @门门:环保需要全社会努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到“零浪费”并不现实,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无论是垃圾分类、“限塑令”等强制性措施,还是“零浪费”的生活方式,所倡导的都是环保、节约的理念。从过度浪费到减少浪费再到“零浪费”,有些人已经行动起来,我们不妨也从现在开始尝试改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从“浪费”到“零浪费” 网友:环保需全社会努力

2020-12-15 14: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