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愿“零浪费”成为新流行

2020年12月14日 07:15   来源:红网   严奇

  “零浪费无包装商店”的主人余元把天然草木制成的洗手皂液、洗衣液和洗发水,一一装进可挤压的大容器里。在余元商店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糖果纸、快递袋、机票、药片、衣服标签、音乐节发放的丝带手环等。这是她过去的6个月里,留下的所有无法降解处理的垃圾,不到0.5公斤。(12月13日《新京报》)

  半年产生不到1斤的垃圾,这在许多人眼中,恐怕难以想象。零浪费生活方式的鼻祖Bea Johnson,在她所著的《零废弃之家》中提出了生活的五步简单要领——5R原则,即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回收)、rot(堆肥)。毫无疑问,“余元们”坚持了这一点,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2009年,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将“极简”生活方式带入了公众视野。“断舍离”并非降低生活水准,反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自由开阔。以余元为代表的中国“零浪费”支持者们也是如此。在“零浪费无包装商店”中,我们既看出了东方智慧,也看到了中国特色。

  有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开辟洗手皂液、洗衣液和洗发水的“散打填充区”,请顾客带自己的容器过来灌装,让瓶子重复使用,减少浪费,颇有“出门打酱油”的传统生活乐趣。让“零浪费”更有居家过日子的味道,且能走出“家”的小范围进入社会,正是其值得关注的亮点。

  其实,享受“极简生活”,力求“物尽其用”,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清朝时期,雍正皇帝曾下圣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可见,“零浪费”不是全然的舶来品,它在中国有生存的土壤,应当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欢迎。

  近几年,“零浪费”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10月份,“源头减量零浪费街区”试点项目在上海黄浦区益丰外滩源正式启动。而在第40个世界粮食日,某外卖平台则联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起了“外卖零浪费挑战”。力求勤俭节约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眼下,不能让“零浪费”仅仅停留在“噱头”“新潮”。它应当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多数人所坚持和倡导的生活理念。对此,除了给予“零浪费”支持者们必要的精神与物质鼓励,还需要深入各界展开宣传,引导儿童、学生学习了解,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将“零浪费”贯彻到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愿“零浪费”成为新流行

2020-12-14 07:15 来源:红网 严奇

  “零浪费无包装商店”的主人余元把天然草木制成的洗手皂液、洗衣液和洗发水,一一装进可挤压的大容器里。在余元商店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糖果纸、快递袋、机票、药片、衣服标签、音乐节发放的丝带手环等。这是她过去的6个月里,留下的所有无法降解处理的垃圾,不到0.5公斤。(12月13日《新京报》)

  半年产生不到1斤的垃圾,这在许多人眼中,恐怕难以想象。零浪费生活方式的鼻祖Bea Johnson,在她所著的《零废弃之家》中提出了生活的五步简单要领——5R原则,即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回收)、rot(堆肥)。毫无疑问,“余元们”坚持了这一点,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2009年,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断舍离”,将“极简”生活方式带入了公众视野。“断舍离”并非降低生活水准,反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自由开阔。以余元为代表的中国“零浪费”支持者们也是如此。在“零浪费无包装商店”中,我们既看出了东方智慧,也看到了中国特色。

  有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两全其美。”开辟洗手皂液、洗衣液和洗发水的“散打填充区”,请顾客带自己的容器过来灌装,让瓶子重复使用,减少浪费,颇有“出门打酱油”的传统生活乐趣。让“零浪费”更有居家过日子的味道,且能走出“家”的小范围进入社会,正是其值得关注的亮点。

  其实,享受“极简生活”,力求“物尽其用”,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清朝时期,雍正皇帝曾下圣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可见,“零浪费”不是全然的舶来品,它在中国有生存的土壤,应当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欢迎。

  近几年,“零浪费”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10月份,“源头减量零浪费街区”试点项目在上海黄浦区益丰外滩源正式启动。而在第40个世界粮食日,某外卖平台则联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起了“外卖零浪费挑战”。力求勤俭节约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眼下,不能让“零浪费”仅仅停留在“噱头”“新潮”。它应当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多数人所坚持和倡导的生活理念。对此,除了给予“零浪费”支持者们必要的精神与物质鼓励,还需要深入各界展开宣传,引导儿童、学生学习了解,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将“零浪费”贯彻到底。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