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位协同”构建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0年10月08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布好局、打基础、求突破。以“四位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是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高级化,提升产业链层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来,西部地区变化日新月异,大开发取得了非凡成效。成绩固然可喜,但问题也不容忽视。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走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任重而道远。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印发,为新时代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了重磅政策支撑。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发展无从谈起。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布好局、打基础、求突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西部地区扎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遵循。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架和支撑,是高质量发展之本。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价格优势和政策红利,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基础。进入新时代,西部地区要大力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践行好“两山论”,筑牢中国生态屏障。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西部地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有效减少污染,进一步降低能耗,不断增强生产集约化程度,打造越来越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同时,西部地区要努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发挥出数字经济的牵引作用。西部地区要用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优美生态等资源,丰富文旅产品,做大做优文旅产业。西部地区还要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用好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形式,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规模化,打响有机生态农产品品牌,夯实农业基础。

  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科技发展、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而实体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时,则需要科技、金融创新以及高端人才的有力支撑。西部地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突破科技、金融和人才方面的瓶颈。

  为此,西部地区应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产业园区为单位,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创新力。西部地区要立足当地重点高校,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并重,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还要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用好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智力成果,实现柔性引智。

  西部地区应切实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流营商环境引资筑巢,并通过多举措支持金融业发展,打造特色明显、功能突出的金融中心城市,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同时,进一步规范监管融资平台,做好风险评估,既要发挥出其融资功能,又不能积累风险。

  此外,西部地区还要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并着力培育当地高层次人才,注重壮大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建立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的人才队伍,补足人才短板。

  以“四位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是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高级化,提升产业链层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既相互促进,又可能会在某些时候互相成为制约其他要素发展的短板。随着产业体系不断向高级化演进,短板也会随时发生变化。西部地区要根据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实力、金融服务、财政收支、人口结构等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政策举措,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保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活力、竞争有实力、演进有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助力西部绿色发展

     强化举措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以“四位协同”构建西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0-10-08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