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 新时代再创“深圳样本”

2020年09月21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40年,深圳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如今,不惑之年的深圳迎来了新的起点,如何继续走好发展与改革之路,再创下一个“深圳样本”,是深圳未来面临的重大命题。40年的发展经验启示着我们,唯有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样本”。

  40年前,中国诞生了首个经济特区深圳。40年间,深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城市奇迹的背后,是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双重支撑、双轮驱动,深圳四十年巨变,法治与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深圳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法者,治之端也。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伊始,法治就流淌在特区发展的血液中,成为护航深圳发展行稳致远的“压舱石”。1992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决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自此,这座年轻的城市不断凝聚法治力量,开启发展新时代。据统计,自被授予立法权以来,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00多项法规,现行有效法规160多项。自2013年至今,深圳的法治建设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1992年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依托授权立法,坚持改革创新,做了大量有益探索。《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这两部条例规范了市场主体,为国家制定公司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公司制企业发展由此驶上有序轨道。今年8月26日,深圳率先实现“破冰之举”,发布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市场退出机制由此更加健全,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此外,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也于近日表决通过,成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并在股权设置中作出重大创新,允许在深注册的科技企业实施“同股不同权”。

  依法保障政令畅通,疏解了发展的梗阻,打通了发展道路中的堵点。《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确立绩效考核制度,有力推动深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促进深圳循环经济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创设性地提出治疗企业“注销难”“注销慢”的顽疾,建立企业除名制度和依职权注销制度,为深圳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提供了法治保障。一步步立法,铺就了深圳蓬勃发展40年的法治基石,减少了发展阻力,为改革清扫了“路障”。

  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近年来,深圳不断践行“用立法引领改革”的新理念,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发展树“路标”。1994年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从最开始立法确立股份合作公司的法律地位,发展到更新规定引领股份合作公司改变僵化的治理模式,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合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扩大投资开放提供了有效的法治引领和保障。

  40年,深圳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如今,不惑之年的深圳迎来了新的起点,如何继续走好发展与改革之路,再创下一个“深圳样本”,是深圳未来面临的重大命题。40年的发展经验启示着我们,唯有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样本”。(作者: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 惠思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样本”

     深圳,带着新使命再出发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 新时代再创“深圳样本”

2020-09-21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40年,深圳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如今,不惑之年的深圳迎来了新的起点,如何继续走好发展与改革之路,再创下一个“深圳样本”,是深圳未来面临的重大命题。40年的发展经验启示着我们,唯有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样本”。

  40年前,中国诞生了首个经济特区深圳。40年间,深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城市奇迹的背后,是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双重支撑、双轮驱动,深圳四十年巨变,法治与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深圳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法者,治之端也。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伊始,法治就流淌在特区发展的血液中,成为护航深圳发展行稳致远的“压舱石”。1992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决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自此,这座年轻的城市不断凝聚法治力量,开启发展新时代。据统计,自被授予立法权以来,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00多项法规,现行有效法规160多项。自2013年至今,深圳的法治建设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1992年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依托授权立法,坚持改革创新,做了大量有益探索。《深圳经济特区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这两部条例规范了市场主体,为国家制定公司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公司制企业发展由此驶上有序轨道。今年8月26日,深圳率先实现“破冰之举”,发布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市场退出机制由此更加健全,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此外,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也于近日表决通过,成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并在股权设置中作出重大创新,允许在深注册的科技企业实施“同股不同权”。

  依法保障政令畅通,疏解了发展的梗阻,打通了发展道路中的堵点。《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确立绩效考核制度,有力推动深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促进深圳循环经济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创设性地提出治疗企业“注销难”“注销慢”的顽疾,建立企业除名制度和依职权注销制度,为深圳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提供了法治保障。一步步立法,铺就了深圳蓬勃发展40年的法治基石,减少了发展阻力,为改革清扫了“路障”。

  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近年来,深圳不断践行“用立法引领改革”的新理念,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发展树“路标”。1994年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从最开始立法确立股份合作公司的法律地位,发展到更新规定引领股份合作公司改变僵化的治理模式,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合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深化深港合作、扩大投资开放提供了有效的法治引领和保障。

  40年,深圳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如今,不惑之年的深圳迎来了新的起点,如何继续走好发展与改革之路,再创下一个“深圳样本”,是深圳未来面临的重大命题。40年的发展经验启示着我们,唯有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才能降低风险和成本,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样本”。(作者: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 惠思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样本”

     深圳,带着新使命再出发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