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斗者协议”涉嫌违法 保障员工权益当给力

2020年09月05日 17:31   来源:东方网   刘天放

  9月2日,据网友“伤寒杂病论”爆料,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让员工自愿签署《奋斗者自愿申请书》,做“公司奋斗者”。该公司人事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写道,“公司奋斗者”需自愿加班,放弃带薪休假,放弃加班费,自己能力不足时接受公司淘汰,并承诺不与公司产生法律纠纷。

  毫无疑问,“奋斗者协议”引起强烈质疑。正像有网友所言,该公司违反了劳动法,因为明显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和带薪休假权。近年来,一些企业长期违法安排员工长时间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过劳死甚至自杀现象偶有发生

  数年前,富某知名企业被指其员工过劳死或自杀之间存因果关系,虽然被其否认,但难以服人。显然,无论哪家公司都会宣称“员工是自愿加班”,但只要到基层倾听企业员工的心声,就会知道真相。所谓“员工为增收自愿加班”,而且“符合员工诉求”等,都被斥责为“隐性强迫”,因为员工生不由已。

  从表面上看来,“加班增收”符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也符合市场规律。但从本质上讲,“自愿加班”是强加的,拼命加班是因为底薪过低,不加班收入可怜。而加班给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员工加班劳动强度超大,却与创造的价值不成正比,这无疑是企业精心设计的压榨员工的圈套。因此,与其说是员工自愿加班,倒不如说是员工不加班就没有其他选择。

  近年来,“带薪休假”被热议,就是因为遭遇了“落实难”的尴尬,已经成为“盆中景”或“水中月”。为数众多的用人单位,并没有把“带薪休假”落实到位,而直接与其谈判的工会组织也被吐槽为“摆设”,工会、劳动和司法部门给劳动者设立的“三道维权防线”也频频失守,于是就有了企业对员工强行加班的肆无忌惮。

  众所周知,员工加班时间过长,不仅身心健康受损,还影响注意力,疲惫懈怠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安全事故。而让员工签订“奋斗者协议”,无疑是推卸责任,还涉嫌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若想员工的权益不受侵害,需要工会的协商能力,劳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这才是减少员工被迫签订“奋斗者协议”的根本。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奋斗者协议”涉嫌违法 保障员工权益当给力

2020-09-05 17:31 来源:东方网 刘天放

  9月2日,据网友“伤寒杂病论”爆料,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让员工自愿签署《奋斗者自愿申请书》,做“公司奋斗者”。该公司人事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写道,“公司奋斗者”需自愿加班,放弃带薪休假,放弃加班费,自己能力不足时接受公司淘汰,并承诺不与公司产生法律纠纷。

  毫无疑问,“奋斗者协议”引起强烈质疑。正像有网友所言,该公司违反了劳动法,因为明显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和带薪休假权。近年来,一些企业长期违法安排员工长时间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过劳死甚至自杀现象偶有发生

  数年前,富某知名企业被指其员工过劳死或自杀之间存因果关系,虽然被其否认,但难以服人。显然,无论哪家公司都会宣称“员工是自愿加班”,但只要到基层倾听企业员工的心声,就会知道真相。所谓“员工为增收自愿加班”,而且“符合员工诉求”等,都被斥责为“隐性强迫”,因为员工生不由已。

  从表面上看来,“加班增收”符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也符合市场规律。但从本质上讲,“自愿加班”是强加的,拼命加班是因为底薪过低,不加班收入可怜。而加班给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员工加班劳动强度超大,却与创造的价值不成正比,这无疑是企业精心设计的压榨员工的圈套。因此,与其说是员工自愿加班,倒不如说是员工不加班就没有其他选择。

  近年来,“带薪休假”被热议,就是因为遭遇了“落实难”的尴尬,已经成为“盆中景”或“水中月”。为数众多的用人单位,并没有把“带薪休假”落实到位,而直接与其谈判的工会组织也被吐槽为“摆设”,工会、劳动和司法部门给劳动者设立的“三道维权防线”也频频失守,于是就有了企业对员工强行加班的肆无忌惮。

  众所周知,员工加班时间过长,不仅身心健康受损,还影响注意力,疲惫懈怠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安全事故。而让员工签订“奋斗者协议”,无疑是推卸责任,还涉嫌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若想员工的权益不受侵害,需要工会的协商能力,劳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这才是减少员工被迫签订“奋斗者协议”的根本。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