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继续“敢为天下先” 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

2020年08月2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还要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向更高层次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9808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四十年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四十年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四十年风云激荡、铸就辉煌。靠着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一代代特区人,勇立潮头,披荆斩棘闯新路,让一个个边陲小岛、落后渔村走上了世界舞台。

  进入新时代,经济特区应有新作为。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还要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向更高层次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比如,狠抓“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化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民生服务供给等。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高经济特区的整体竞争力。要立足经济特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临海区位优势,围绕做强产业链、夯实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基础能力,积蓄产业发展动能。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强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践行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经济特区要依托区位、政策、产业和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培育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重视进口的作用,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以高质量进口更好地服务于内需提质扩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得风气之先,才能不断引领时代。为此,经济特区要继续“敢为天下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深圳要让创新成为再塑新辉煌的根基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深圳启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继续“敢为天下先” 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

2020-08-27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特区40@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还要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向更高层次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9808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正式设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四十年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四十年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四十年风云激荡、铸就辉煌。靠着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一代代特区人,勇立潮头,披荆斩棘闯新路,让一个个边陲小岛、落后渔村走上了世界舞台。

  进入新时代,经济特区应有新作为。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还要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向更高层次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比如,狠抓“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化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民生服务供给等。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高经济特区的整体竞争力。要立足经济特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临海区位优势,围绕做强产业链、夯实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基础能力,积蓄产业发展动能。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强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践行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经济特区要依托区位、政策、产业和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培育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重视进口的作用,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以高质量进口更好地服务于内需提质扩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得风气之先,才能不断引领时代。为此,经济特区要继续“敢为天下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深圳要让创新成为再塑新辉煌的根基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深圳启动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