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以我为主",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08月03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我国来说,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开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应当怎么看、应当如何办呢?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了答案: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持久战,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三个字不会陌生,经过实践检验的战略思维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如今,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舆论场上众说纷纭,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都不足取,唯有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办好自己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近一段时间坊间热议的“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样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科学认识形势、把握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打好持久战的重要保证。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说白了就是“以我为主”。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势头不断夯实。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这些数据的积极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深厚潜力。下一步,要继续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中国人不想再经历了。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某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但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对我国来说,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开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并没有因疫情而放慢改革开放的步伐。今年以来,外商投资法落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一项项政策部署宣示着我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决心。尽管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明确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以线下方式举办。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展览面积将比第二届增加14%。更大的展示面积,体现了参展企业对进博会和中国市场的充分认可。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育新机也好,开新局也罢,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每一个人奋力向前奔跑,就会让中国社会葆有勃勃生机、让中国发展拥有不竭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进一步开放市场 促进形成“两个循环”

     双循环格局要着力抓好国内大循环

     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以我为主",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2020-08-03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我国来说,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开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应当怎么看、应当如何办呢?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了答案: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持久战,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三个字不会陌生,经过实践检验的战略思维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如今,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舆论场上众说纷纭,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都不足取,唯有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办好自己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近一段时间坊间热议的“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样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科学认识形势、把握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打好持久战的重要保证。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说白了就是“以我为主”。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势头不断夯实。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转为增长4.4%,服务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转为增长1.9%,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这些数据的积极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深厚潜力。下一步,要继续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痛苦,中国人不想再经历了。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某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但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对我国来说,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开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并没有因疫情而放慢改革开放的步伐。今年以来,外商投资法落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一项项政策部署宣示着我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决心。尽管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明确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以线下方式举办。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展览面积将比第二届增加14%。更大的展示面积,体现了参展企业对进博会和中国市场的充分认可。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育新机也好,开新局也罢,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每一个人奋力向前奔跑,就会让中国社会葆有勃勃生机、让中国发展拥有不竭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进一步开放市场 促进形成“两个循环”

     双循环格局要着力抓好国内大循环

     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