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进入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其维修工作长达7年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
这样的延宕耽搁,无论什么原因,都让人揪心
据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研究评估称,白塔是一座八角形密檐空心塔,是现存辽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最具辽中期建塔特色,且仅存的空心式砖塔,同时还是唯一一座采用穹顶式佛龛的现存辽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如今,千年古塔栉风沐雨,一天天在衰败下去,而以人力扶持为古塔“续命”的修缮,却依然停留在公文流转之中。这样的延宕耽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让人无比揪心。【详细】
千年辽塔何以破败成如此模样?除了时间的风霜,漫长、低效的维修审批过程,也难辞其咎。据了解,从2013年提出修缮计划,到2016年加固工程获得国家批复,再到2018年才起草维修方案,至今上报的2次方案都被打回,辽塔在这七年间未添一砖一瓦。其间,因无人管理,数不清的人为破坏行为,也在消耗着千年辽塔的“生命值”。【详细】
即便一时难以确定修缮方案,也应先采取保护措施
平心而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修缮方案,在古建维修上坚持严谨理念,本身是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对于古塔而言,讨论的前提一定是塔还在、不倒塌。所有的“坐而论道”,必须建立在让辽塔能够等到修缮那天的基础上。如果哪一天塔倒了,那么关于修缮方案的争执也就意义不大了。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内蒙古文物局称,目前塔基已经空心,形势危急。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三家单位作出的现状评估也显示:塔体破损十分严重;塔基座面砖全部脱落,基座根部有多处盗洞等。因此,对于一座颤巍巍、随时都可能倒掉的古塔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抢救性修缮”。
即便一时难以确定修缮方案,当地也应该对古塔采取先期保护的基本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目前,从记者的现场采访来看,白塔基本上处于不设防、无保护的情形。游人可以随意出入,村民可以随意焚香,而风雨更是在一天天侵蚀着这座砖塔。【详细】
辽塔千疮百孔的背后,其实是管理上急需医治
重视不够,不止是辽塔的处境,也是许多文物的共同遭遇。有文物工作者称,“文保现在存在一种嫌贫爱富的怪象”。也就是说,文物保护跟经济利益挂钩严重。如果是景区,那么其中的文物保护多半会受到重视;如果文物保护带不来经济收入,反而还需要不断投入,那么大概率会遇到冷眼。此前,一些未被列入保护名录的“田野文物”,甚至连荒郊野外的长城段,都遭遇了类似问题。反过来,假如辽塔处在景区里,还会仅仅是“纸上修缮”吗?【详细】
辽塔“纸上”修缮七年,除了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无奈之外,更反映了监管的缺位。一边是当地群众和文物专家的“干着急”,一边却是始终停留在纸上的着急,不能有效地推动修缮工作进行,拖延犹在。呼吁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文物修缮应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厘清文物单位管理体制,将文物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让真正该着急的人着急,才能根除文物修缮的“拖延症”。【详细】
微言大义:
@夏目馆长:历史古迹应该得到好好保护啊。
@有荒:还没去,又要没了。
@关外关白:千万要修复啊,千万不要破坏性修复啊!
@吟遊詩人RAY :这座辽塔复原难度极大,是难得的精品,倒了就太可惜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千年辽塔7年“纸上修缮”,岌岌可危,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需要更周密的设计、更严厉的考核,倒逼地方政府真正重视文物保护。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