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近日引起关注。该塔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然而,有记者调查发现,这座辽代古塔已经严重破损,塔体发生歪斜,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甚至面临倒塌危险。
千年辽塔何以破败成如此模样?相关报道呈现了一个“纸上修缮”的故事。据了解,该塔早在2013年就有修缮计划,2016年加固工程获得国家批复,但直到2018年都没有动静。彼时经媒体报道后,敖汉旗方面回应称“不知道工程立项在2016年时就通过了”。此后,敖汉旗终于着手起草维修方案,逐级向自治区上报2次,但评审组专家换来换去,意见层出不穷,方案也被连续打回。至此,辽塔7年间未添一砖一瓦,生命值被不断消耗。
根据文保部门回应,辽塔修缮并不缺钱,也不缺技术,那么缺的是什么呢?一名基层干部道出了真相:“上面重视不够。”诚然,文物修缮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严谨科学的评估才能开工。但是,辽塔岌岌可危、需要抢救性保护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文保工作足够优先,基层怎么会连工程立项都不知情?如果相关方面早就引起重视,评审组又怎么会换来换去、相互否决?可见,7年间修缮工作在纸上打转,相关审批流程的漫长、低效难辞其咎。
重视不够,不止是辽塔的处境,也是许多文物的共同遭遇。有文物工作者称,“文保现在存在一种嫌贫爱富的怪象”。也就是说,文物保护跟经济利益挂钩严重。如果是景区,那么其中的文物保护多半会受到重视;如果文物保护带不来经济收入,反而还需要不断投入,那么大概率会遇到冷眼。此前,一些未被列入保护名录的“田野文物”,甚至连荒郊野外的长城段,都遭遇了类似问题。反过来,假如辽塔处在景区里,还会仅仅是“纸上修缮”吗?
这次事情曝光之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回应,下月将完成修缮方案,立即启动白塔修缮工程。这也证明了修缮并非技术问题,就是个重视问题。看来,除了媒体曝光、督办督查,还应该有更常态化的压力传达方式。不久前,国家文物局表示,全国已有19个省份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更周密的设计、更严厉的考核,有利于倒逼各地政府重视起来,从长远审视文物保护的价值,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算眼前的小账,不能计较眼前的利益。千年辽塔的故事,再度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必须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让文物保护跟利益过度挂钩,要坚决修正“嫌贫爱富”的怪象。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