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千年辽塔失修背后的“拖延症”

2020年04月21日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乍暖还寒,草木枯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破败而悲凉……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这座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古塔已经严重破损,塔体发生歪斜,遍布千疮百孔,甚至面临倒塌危险。然而,一边是千年辽塔岌岌可危,一边却是修缮工作慢条斯理——在“纸上”打转了七年。

  千年辽塔何以破败成如此模样?除了时间的风霜,漫长、低效的维修审批过程,也难辞其咎。据了解,从2013年提出修缮计划,到2016年加固工程获得国家批复,再到2018年才起草维修方案,至今上报的2次方案都被打回,辽塔在这七年间未添一砖一瓦。其间,因无人管理,数不清的人为破坏行为,也在消耗着千年辽塔的“生命值”。

  辽塔千疮百孔的背后,其实是管理上急需医治。诚然,文物修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简单单地添砖加瓦,需要通过科学评估后方可动工。但是,文物修缮同样是一项拖不起、拖不得的工作,容不得“从长计议”,而严谨保守的工作态度,更不是修缮缓慢、缺乏科学推进工作能力的借口。

  辽塔“纸上”修缮七年,除了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无奈之外,更反映了监管的缺位。一边是当地群众和文物专家的“干着急”,一边却是始终停留在纸上的着急,不能有效地推动修缮工作进行,拖延犹在。呼吁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文物修缮应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厘清文物单位管理体制,将文物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让真正该着急的人着急,才能根除文物修缮的“拖延症”。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千年辽塔失修背后的“拖延症”

2020-04-21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乍暖还寒,草木枯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破败而悲凉……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这座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古塔已经严重破损,塔体发生歪斜,遍布千疮百孔,甚至面临倒塌危险。然而,一边是千年辽塔岌岌可危,一边却是修缮工作慢条斯理——在“纸上”打转了七年。

  千年辽塔何以破败成如此模样?除了时间的风霜,漫长、低效的维修审批过程,也难辞其咎。据了解,从2013年提出修缮计划,到2016年加固工程获得国家批复,再到2018年才起草维修方案,至今上报的2次方案都被打回,辽塔在这七年间未添一砖一瓦。其间,因无人管理,数不清的人为破坏行为,也在消耗着千年辽塔的“生命值”。

  辽塔千疮百孔的背后,其实是管理上急需医治。诚然,文物修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简单单地添砖加瓦,需要通过科学评估后方可动工。但是,文物修缮同样是一项拖不起、拖不得的工作,容不得“从长计议”,而严谨保守的工作态度,更不是修缮缓慢、缺乏科学推进工作能力的借口。

  辽塔“纸上”修缮七年,除了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无奈之外,更反映了监管的缺位。一边是当地群众和文物专家的“干着急”,一边却是始终停留在纸上的着急,不能有效地推动修缮工作进行,拖延犹在。呼吁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文物修缮应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厘清文物单位管理体制,将文物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让真正该着急的人着急,才能根除文物修缮的“拖延症”。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