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在国家大幅度减税减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市场主体更需积极作为,及时应对疫情造成的影响,顺势而变、改革创新,把握市场发展的机遇窗口,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发力,实现快速发展。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新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上去年减税降费政策翘尾,预计可为企业减负1.6万亿元。同时,决定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专家认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将增强企业恢复生产的动力和信心,助其渡过难关。(4月16日《证券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出台了多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并且注重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对一些投资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在运用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同时,货币政策也协调发力,通过三次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向金融机构提供3.55万亿元低成本资金,用于向企业发放低利率贷款,另外截至3月底已对约8800亿元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这些针对性较强的金融服务措施,在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与财政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增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稳定市场发展预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一直全力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特别是针对我国的税收结构,分步骤推进增值税改革、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等措施,有力地减轻了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疫情暴发后,国家及时出台减税降费计划,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延长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等企业亏损结转年限、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措施,给中小微企业送上了减税降费的政策大礼包。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中小微企业来说,这些减税降费措施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利,更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虽然疫情对我国经济整体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与互联网相关的新经济新业态逆势上涨,表现出不俗的业绩。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536亿元,增长5.9%,比1-2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春节以来,面对线下客流量骤减的困境,不少商超、菜场纷纷转战线上,通过互联网拓展业务、达成订单和管理配送。另外,在“宅经济”的助推下,在线问诊、远程医疗成为需求爆发点,阿里健康今年以来在线义诊访问用户超过280万;在线教育、数字娱乐重回风口,喜马拉雅一季度营收增长32%;远程办公业务迅速成长,华为相关业务量增长80%。
面对疫情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市场主体应当同舟共济,共同纾解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来为市场主体减负。而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则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迅速在经营上做出调整,比如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经营,扩大销售收入;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抓住疫情期间出现的新商机,及时调整经营方向,等等。在国家大幅度减税减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市场主体更需积极作为,及时应对疫情造成的影响,顺势而变、改革创新,把握市场发展的机遇窗口,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发力,实现快速发展。(注册税务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聚焦产业市场民生,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发挥财政政策维护基本面作用
积极培育促进经济复苏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