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涂圣伟:让消费扩容提质成为扩大内需的持续动力

2020年03月19日 11:12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19条重要举措,释放出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积极信号。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居民消费开始有所回暖,有人预期疫情过后消费行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一些商家也认为,“报复性消费”释放能补回疫情期间的损失。从部分地区调查看,“报复性消费”确实已初露端倪。但经济学理论中没有“报复性消费”概念,民间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压抑后产生的不计成本的狂欢式巨大消费反弹。与之相似的经济学概念只有补偿性消费,指的是一些消费行为并不是由客观消费需求引发,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等。疫情发生以来,由于长期宅家不能出门,人们的社交和娱乐需求受到抑制,也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疫情过后通过补偿性消费行为释放情绪和需求,到商场逛一逛、到餐馆聚一聚、到景点玩一玩,把之前不能吃、不能买、不能玩的缺失补回来,势必会带动餐饮、娱乐等部分行业需求反弹。

  消费是一连串事件,受收入预期、物价水平、消费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此次疫情导致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不得不裁员、减薪,造成相当一部分人群收入及预期收入下降,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也随之改变,加上食品价格上涨、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尽管会出现补偿性消费,但空间比较有限,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全面“报复性消费”言过其实。

  当然,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但不会改变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态势。随着补偿性消费逐步释放,应顺势而为、合理引导,将之转化为行业恢复发展的动力。同时不能期待过高,指望其能完全对冲疫情影响。根本而言,疫情之下要真正做到化危为机,必须从破除制约消费体制机制障碍入手,着眼整个消费链条,找“病灶”查“堵点”,全面提升消费领域治理能力。重点应放在如下3个方面:

  首先,改善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更多人“能消费”。只有“钱袋子”鼓起来,老百姓增加消费才有底气。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稳业增收”是关键。需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做到能开尽开、应复尽复,确保农民工、小微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同时,改革促增收还需进一步加力增效,特别是在财产性收入上创造更完善的条件,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其次,优化消费生态体系,让更多人“愿消费”。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增强高标准产品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主动扩大进口,让消费者在国内就能买到全球质优价廉的产品。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扩大自主品牌消费。疫情催生各类“云消费”新场景,诸如云导购、在线教育、无接触零售等在疫情中成长起来,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开辟出经济增长新空间。同时,推动城乡消费联动增长,加快电商下沉,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工业品下乡和优质农产品进城,促进乡村消费网络化。

  最后,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更多人“敢消费”。居民愿不愿消费,还要看消费环境好不好。架起“愿消费”到“敢消费”的桥梁,关键在于营造好的消费环境。应加快健全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杜绝假冒伪劣、霸王条款的“消费坑”。健全消费者维权法律体系,让消费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

   (作者:涂圣伟,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涂圣伟:让消费扩容提质成为扩大内需的持续动力

2020-03-19 11:12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19条重要举措,释放出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积极信号。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居民消费开始有所回暖,有人预期疫情过后消费行业会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一些商家也认为,“报复性消费”释放能补回疫情期间的损失。从部分地区调查看,“报复性消费”确实已初露端倪。但经济学理论中没有“报复性消费”概念,民间所谓的“报复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压抑后产生的不计成本的狂欢式巨大消费反弹。与之相似的经济学概念只有补偿性消费,指的是一些消费行为并不是由客观消费需求引发,而是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等。疫情发生以来,由于长期宅家不能出门,人们的社交和娱乐需求受到抑制,也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疫情过后通过补偿性消费行为释放情绪和需求,到商场逛一逛、到餐馆聚一聚、到景点玩一玩,把之前不能吃、不能买、不能玩的缺失补回来,势必会带动餐饮、娱乐等部分行业需求反弹。

  消费是一连串事件,受收入预期、物价水平、消费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此次疫情导致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不得不裁员、减薪,造成相当一部分人群收入及预期收入下降,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也随之改变,加上食品价格上涨、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尽管会出现补偿性消费,但空间比较有限,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全面“报复性消费”言过其实。

  当然,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但不会改变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态势。随着补偿性消费逐步释放,应顺势而为、合理引导,将之转化为行业恢复发展的动力。同时不能期待过高,指望其能完全对冲疫情影响。根本而言,疫情之下要真正做到化危为机,必须从破除制约消费体制机制障碍入手,着眼整个消费链条,找“病灶”查“堵点”,全面提升消费领域治理能力。重点应放在如下3个方面:

  首先,改善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更多人“能消费”。只有“钱袋子”鼓起来,老百姓增加消费才有底气。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稳业增收”是关键。需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做到能开尽开、应复尽复,确保农民工、小微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同时,改革促增收还需进一步加力增效,特别是在财产性收入上创造更完善的条件,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其次,优化消费生态体系,让更多人“愿消费”。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增强高标准产品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主动扩大进口,让消费者在国内就能买到全球质优价廉的产品。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扩大自主品牌消费。疫情催生各类“云消费”新场景,诸如云导购、在线教育、无接触零售等在疫情中成长起来,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开辟出经济增长新空间。同时,推动城乡消费联动增长,加快电商下沉,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工业品下乡和优质农产品进城,促进乡村消费网络化。

  最后,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更多人“敢消费”。居民愿不愿消费,还要看消费环境好不好。架起“愿消费”到“敢消费”的桥梁,关键在于营造好的消费环境。应加快健全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杜绝假冒伪劣、霸王条款的“消费坑”。健全消费者维权法律体系,让消费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

   (作者:涂圣伟,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