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价虾:净化消费环境,真的这么难?

2015年10月10日 07:17   来源:扬子晚报   肖余恨

  青岛一盘38元一只的“天价虾”,把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搅得五味杂陈。自从“黄金周”概念出现以来,在每个长假,消费所引发的各种新闻,都是观察我们市场环境的一面极好的镜子。

  这个黄金周,有数据显示,有将近七亿人出行。虽然堵是常态、挤是常态、排队是常态,但这诸多不便,恰恰说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之强,消费潜力之大,消费欲望之高,远远超出了预估。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生产力,创新力,还得寄望于消费力、如果没有消费拉动,生产力也得不到有效刺激,这算是常识。

  现在中国经济趋缓,有非常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越是趋缓,消费力越是不彰,经济越缺少动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何有效地释放消费,则是当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消费力的解放,是一个很专业的话题,非我等能够置喙。但如何有效改善消费环境,为消费力的解放创造条件,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问题。

  什么叫黄金周?也就放个三天假,外加前后两个周末的调休,七天假一下子就释放了巨大的消费冲动和消费能量。但黄金周的遭际,一盘青岛大虾引发的风波,则是一个酸痛的缩影。这次“出名”的是青岛,类似的宰客现象哪里没有?观察一个城市的消费环境,只要看看旅游景点、火车站汽车站附近的状况,基本上就有答案了。为什么会发生宰客现象?一是掠夺性心理,二是报复性心理,三是侥幸心理,四是蛮霸心理,等等。所谓掠夺性,就是挣一笔是一笔,也不指望游客再回头了。报复性是指,我在别的地方,也会被宰,在别的消费方面,也没有保障,不过是依样回报罢了。侥幸是说,出事的概率毕竟不大,相比较收益,可以忽略不计。蛮霸就更好理解了,这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就是发生冲突,我是当地的,有各种资源可以调动,你一个外地人,又能奈我何?再加上地方执法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与一些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沆瀣一气,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就决定了宰客是一种收益远大于风险的稳赚不赔的生意。说到底,还是消费环境的问题。

  说到宰客,还有一些冠冕堂皇的地方。你看高速公路服务区商品的价格,看看火车上的商品价格,看看景区商品的价格,无来由的畸高,让人气闷。之所以如此,一是部门利益作怪,二是监管部门不作为,三是不法商贩的坐地抬价。你这样,我凭什么不这样。山东这样,我江苏不这样,岂非吃亏?你这个部门这样吃,我这个部门也要吃回来。如此形成一种互害心理,相当于易子而食,鲁迅他老人家早就指出来了中国人的劣根性。

  这样的怪现象,已经持续有年,但一波一波运动式整治之后,总是水过地皮湿,很快反弹。别说商品的质量问题,得不到保证。就是消费纠纷,也往往维权无望。再加上执法寻租、地方保护等原因,导致中国人的消费环境十分恶劣。有好处争着上,没好处推着让。公安推工商,工商推物价,物价推质监,形成推磨效应。对这样的怪胎现象,不进行有力的整治,不让消费环境清朗起来,就算是有消费欲望,也会被憋回去。

  这个黄金周,还有大量游客出国、出境旅游、消费,在日本出现的爆买现象就很有代表性。这说明咱们国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日本的消费环境,总体上要比我们好得多,虽然也有问题,但一比较国内的环境,那就不是问题,这是许多到过日本的国人的切身感受。这样说,也不怕人骂,不敢承认这一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所以,提振经济有许多路径,下大力气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剥离一些部门利益,是一条最有效、最简单、最直接的路径。至少可以为解放消费力贡献相当比例的点数。要真正让旅游是享受,而不是受罪,要让购物消费,放心舒心而不是担惊受怕、憋屈受气,那恐怕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真没有办法吗?真的很难办吗?我们看看一直被视之为顽疾的三公消费,现在不是好得多了吗?政府部门只要想抓,只要责任到人头,到部门,这样实际上互利的事情,并不难办。关键是要形成共识,责任明确,方法得当,系统谋划,执行到位。避免政出多头,互相扯皮,罚不责众。否则,今天暴露了海南,明天是青岛,后天肯定还有别的地方会出现问题。一盘大虾,让耗资数亿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蒙污,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沉痛,这样的案例具有的警醒作用,如果没有系统治理的一体化方案,再大力度的整治,也会在不久付之东流。

  消费环境事关文明水平,事关每个公民的利益,事关地方、部门口碑,也事关政府形象。净化消费环境,整治不合理的部门利益,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商业道德,是解放消费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