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认证的“营养师”得到国家认可了吗?

2019年11月20日 15:2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央视曝光了某机构国际注册营养师的认证问题。该机构称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证,实际上却未在人社部注册,其颁发的证书也未获得人社部认可。权威人士表示,国内类似的不正规国际培训机构还有很多,“国际注册营养师”是其中最火爆的一类。

  营养师培训不能成赚钱噱头

  近年来,越来越多顶着“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头衔的人受到热捧。但如果你知道了“就算营养知识零基础,通过短期培训也能拿营养师证”的事实,还敢相信这些侃侃而谈的“营养师”的养生理论吗?营养师培训乱象,不仅可能会伤害听从错误指引的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可能会对营养行业产生“反噬”——伪营养师们提出的扑朔迷离甚至自相矛盾的“养生”理论,会让营养行业成为“骗子集散地”,并最终导致营养行业失去公信力。【详细

  在我们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或各种社交APP平台上,经常都会看到有人转发什么配什么更营养,什么与什么在一起吃更保健等营养保健知识,转发者还多会声称这是某某营养师的推荐。咋一看,还真让人觉得“有道理”和不能不信。然过一段时间却又有所谓营养师推出与其截然相反的“营养知识”,令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详细

  交钱就拿证的营养师没有多少“营养” 

  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下发文件,取消了包括公共营养师资格认证在内的100多项执业资格许可。不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营养保健越来越重视,市场对营养师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由于国内取消了营养师的资格认证,一些培训机构纷纷打起了“国际牌”。可是,一些看似非常高端的注册营养师认证,其实只要交钱就可以“速成”,门槛很低,甚至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导致营养师队伍鱼龙混杂、乱象丛生。【详细

  应当说,既然国家已经取消了营养师资格认证,注册营养师认证正处在由国家职业认证向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机构拟定相关标准并进行认证的转型过程中。这就意味着至少在2016年到现在,国内现有的所谓注册营养师均属“山寨”。然无论怎样不光彩的“伪营养师”,却既没有阻挡住一些非法培训机构继续“收钱发证”的疯狂,似乎也不影响某些“伪营养师”继续误导公众。【详细

  疏堵结合治理“营养师乱象” 

  除了堵上伪营养师入口,我们也要看到市场对于营养师的需求,为更多想当营养师的“有心人”拓宽入口。当前,我国对于营养师的认证门槛还比较高,但与之相关的培养培训平台却还未配套完善。相信如果营养行业的正规培养培训平台能够满足更多人进入营养行业的渴望,伪营养师培训终将会失去市场。【详细

  在笔者看来,一是要加快由国家职业认证向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机构拟定相关标准并进行认证的转型步伐,不要正规注册营养师的认证长时间出于“真空状态”。二是要发挥出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机构的自律与自我净化功能,不等不靠。另外,还是要普及和完善市场法制,给杂乱无章的营养师培训机构注入更多的“法律营养”,让注册营养师真正能给社会带来营养与健康。【详细

  微言大义: 

  @攀攀:医院大多都只招临床营养师,必须要有医学背景。

  @little鹏鹏:培训机构出来的“营养师”虽然国家不认可,但并未禁止。有利可图就有各种“师”。

  @小小虎麻麻:想起某营养师还在微博上收费指导其他人育儿。

  @宫保鸡丁一定要放花生:终于有人曝光这种“水”的认证了。这种证顶多骗骗不懂行的老百姓、微商小店之类的,想拿这个证去公司应聘绝对拿不出手啊,专业能力上差得也不是一星半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近年来,打着“国际”“注册”等噱头的资格认证骗了不少人,更可悲的是,这些掉进“国际注册”骗局的人还可能利用“伪科学”去继续坑骗其他民众。实际上,此类职业根本没有得到国家认证,可见市场之乱。这提示监管部门仍需发力,堵住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敛财骗局的入口。当然,同时还应加强普通民众的科学知识普及,以不让骗子有机可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国际”认证的“营养师”得到国家认可了吗?

2019-11-20 15:2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央视曝光了某机构国际注册营养师的认证问题。该机构称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证,实际上却未在人社部注册,其颁发的证书也未获得人社部认可。权威人士表示,国内类似的不正规国际培训机构还有很多,“国际注册营养师”是其中最火爆的一类。

  营养师培训不能成赚钱噱头

  近年来,越来越多顶着“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头衔的人受到热捧。但如果你知道了“就算营养知识零基础,通过短期培训也能拿营养师证”的事实,还敢相信这些侃侃而谈的“营养师”的养生理论吗?营养师培训乱象,不仅可能会伤害听从错误指引的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可能会对营养行业产生“反噬”——伪营养师们提出的扑朔迷离甚至自相矛盾的“养生”理论,会让营养行业成为“骗子集散地”,并最终导致营养行业失去公信力。【详细

  在我们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或各种社交APP平台上,经常都会看到有人转发什么配什么更营养,什么与什么在一起吃更保健等营养保健知识,转发者还多会声称这是某某营养师的推荐。咋一看,还真让人觉得“有道理”和不能不信。然过一段时间却又有所谓营养师推出与其截然相反的“营养知识”,令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详细

  交钱就拿证的营养师没有多少“营养” 

  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下发文件,取消了包括公共营养师资格认证在内的100多项执业资格许可。不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营养保健越来越重视,市场对营养师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由于国内取消了营养师的资格认证,一些培训机构纷纷打起了“国际牌”。可是,一些看似非常高端的注册营养师认证,其实只要交钱就可以“速成”,门槛很低,甚至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导致营养师队伍鱼龙混杂、乱象丛生。【详细

  应当说,既然国家已经取消了营养师资格认证,注册营养师认证正处在由国家职业认证向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机构拟定相关标准并进行认证的转型过程中。这就意味着至少在2016年到现在,国内现有的所谓注册营养师均属“山寨”。然无论怎样不光彩的“伪营养师”,却既没有阻挡住一些非法培训机构继续“收钱发证”的疯狂,似乎也不影响某些“伪营养师”继续误导公众。【详细

  疏堵结合治理“营养师乱象” 

  除了堵上伪营养师入口,我们也要看到市场对于营养师的需求,为更多想当营养师的“有心人”拓宽入口。当前,我国对于营养师的认证门槛还比较高,但与之相关的培养培训平台却还未配套完善。相信如果营养行业的正规培养培训平台能够满足更多人进入营养行业的渴望,伪营养师培训终将会失去市场。【详细

  在笔者看来,一是要加快由国家职业认证向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机构拟定相关标准并进行认证的转型步伐,不要正规注册营养师的认证长时间出于“真空状态”。二是要发挥出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机构的自律与自我净化功能,不等不靠。另外,还是要普及和完善市场法制,给杂乱无章的营养师培训机构注入更多的“法律营养”,让注册营养师真正能给社会带来营养与健康。【详细

  微言大义: 

  @攀攀:医院大多都只招临床营养师,必须要有医学背景。

  @little鹏鹏:培训机构出来的“营养师”虽然国家不认可,但并未禁止。有利可图就有各种“师”。

  @小小虎麻麻:想起某营养师还在微博上收费指导其他人育儿。

  @宫保鸡丁一定要放花生:终于有人曝光这种“水”的认证了。这种证顶多骗骗不懂行的老百姓、微商小店之类的,想拿这个证去公司应聘绝对拿不出手啊,专业能力上差得也不是一星半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近年来,打着“国际”“注册”等噱头的资格认证骗了不少人,更可悲的是,这些掉进“国际注册”骗局的人还可能利用“伪科学”去继续坑骗其他民众。实际上,此类职业根本没有得到国家认证,可见市场之乱。这提示监管部门仍需发力,堵住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敛财骗局的入口。当然,同时还应加强普通民众的科学知识普及,以不让骗子有机可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