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日前,宁夏银川市几名小学生去西安参加一个全国性书法大赛,并最终获得所在组别的金奖。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家长发现,同样获得金奖的共有42人,银奖和铜奖则更多。这绝非个例,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已成普遍现象。不少家长得知真相后都大呼上当,“感觉好像被骗了,大张旗鼓地准备,到最后发现是自娱自乐。不管水平什么样都能获奖,这个奖杯相当于是我们家长自己花钱买的。”
“凡赛必奖”,瞄准的是家长钱袋
随着各类校外艺术培训的风生水起,相应而生的各类大奖赛颇有泛滥之势。这些赛事中,当然不乏正规、含金量高的比赛,但不少比赛虽然挂着“国际”“全国”“中华”等高大上的头衔,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培训机构私自操办的“野鸡赛事”,没有官方公信力的加持,在业界的认可度很低。【详细】
书法、绘画、舞蹈、器乐、声乐等……你能想到的艺术门类都有比赛。“凡学必赛”,让本应给孩子进行美育教育的机会,变成了瞄准家长钱袋的比赛产业链。一些比赛还冠以“国际”“大中华”的招牌,让人感觉“高大上”,实则“一纸奖状”无异于“一张废纸”。【详细】
为何此类普惠制赛事能大行其道
人人皆有意味着人人皆无,没有含金量的奖杯和奖状,再漂亮也不过是一个摆设。这些浅显的道理人尽皆知,可为何类似普惠制赛事依然大行其道?首先是家长的需求。为了让孩子有竞争力、能上更好的学校、更得老师的偏爱,明知比赛蒙人也要参加,明知是自己花钱买奖也照拿不误。父母求奖心切,商家又怎么会错过商机?在这一过程中,赛事组织方、培训机构、各方专家也毫不客气,迅速占领各自地盘。一群愿打,一群愿挨,于是乎赛事不断,奖项连连。【详细】
与其说这是比赛,不如说是家长与赛事主办方完成了一场“合谋”。家长替孩子拿到了求学成长路上的所谓“敲门砖”“垫脚石”,而主办方则通过收取参赛费、培训费,指定餐饮住宿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
看似双赢,却依然无法逃脱“买的没有卖的精”的套路。主办方利用家长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和相互之间的攀比,将这类比赛吹得天花乱坠,仿佛比完赛拿到奖孩子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实际上,在“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的情形下,说“一纸奖状”等于“一张废纸”也不为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详细】
让孩子“拿奖拿到手软”没有实质益处
面对不怀好意的黑培训机构,要敢于亮剑,加强教育行业监管,树立行之有效的行业规程,斩断资本伸向教育的黑手。【详细】
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对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太多实质益处,反而因此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方面的成本,而赛事主办方数钱数到手软却是千真万确。因此,家长们还是要擦亮眼睛,参赛不可贪多求全,即便想以赛促学也要选择正规机构主办的、具有一定含金量的赛事,否则就纯粹成了“野鸡赛事”主办方的摇钱树。【详细】
处在评奖乱局中的父母,其实也承认“一纸奖状”等于“一张废纸”,可他们还是期待这张废纸能有“敲门砖”的魔力。评奖乱象需要治理,但正如多少次专项治理搞不定一个辅导班,多少个文件减不下学生的负担一样,不把升学指挥棒摆正了,光给评奖顽疾动手术,还是去不了病根。【详细】
微言大义:
@沈苩籣:现在孩子升学的时候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校外活动情况,多参加几个大奖赛,多拿几个奖项,升入好学校的可能性就高些,没办法,竞争压力太大。
@万剑归宗:泛滥的“大奖赛”,其实没啥用。
@峰轻云淡30717:到最后最累的还是学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人人有奖”的比赛让竞争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背离了竞技初衷,丝毫达不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或才艺真实水平的目的,是自娱自乐,更是自欺欺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还是应将眼光放得长远些,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稳扎稳打,更应注意不要陷入某些“野鸡赛事”的“圈钱”套路里。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