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参赛必奖是拿荣誉不当事儿

2019年11月13日 07:32   来源:北京晚报   贾亮

  日前,宁夏银川市几名小学生去西安参加一个全国性书法大赛,并最终获得所在组别的金奖。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家长发现,同样获得金奖的共有42人,银奖和铜奖则更多。这绝非个例,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已成普遍现象,不少家长得知真相后都大呼上当,“感觉好像被骗了,大张旗鼓地准备,到最后发现是自娱自乐。不管水平什么样都能获奖,这个奖杯相当于是我们家长自己花钱买的。”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让孩子去参加一些比赛,可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同时让孩子感受竞争的压力。可普惠制的评奖已经背离参赛的初衷,丧失了激励孩子继续努力的意义。凡参赛都有奖,这是打着鼓励旗号的注水,也是泛着铜臭味的一门生意。给奖项注水,未尝不是在给孩子的人生注水。如此轻而易举地得奖,孩子对荣誉感哪里会珍惜?对真正凭借实力拿到奖状的孩子也很不公平。

  人人皆有意味着人人皆无,没有含金量的奖杯和奖状,再漂亮也不过是一个摆设。这些浅显的道理人尽皆知,可为何类似普惠制赛事依然大行其道?首先是家长的需求。为了让孩子有竞争力、能上更好的学校、更得老师的偏爱,明知比赛蒙人也要参加,明知是自己花钱买奖也照拿不误。父母求奖心切,商家又怎么会错过商机?在这一过程中,赛事组织方、培训机构、各方专家也毫不客气,迅速占领各自地盘。一群愿打,一群愿挨,于是乎赛事不断,奖项连连。

  当然,愿打愿挨的游戏之所以能一直玩下去,还在于背后有升学这只无形的指挥棒。虽然中央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竞赛、证书等与升学、分班脱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再次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可现实是,在学校和家长眼里,各类奖状“有总比没有强”。尤其幼升小、小升初,有多少家长不是带着孩子的一堆奖状去报名?国家三令五申,学校为何还“看重”培训机构的奖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些变相的违规招生行为,不知是看不见还是不作为。

  处在评奖乱局中的父母,其实也承认“一纸奖状”等于“一张废纸”,可他们还是期待这张废纸能有“敲门砖”的魔力。评奖乱象需要治理,但正如多少次专项治理搞不定一个辅导班,多少个文件减不下学生的负担一样,不把升学指挥棒摆正了,光给评奖顽疾动手术,还是去不了病根。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参赛必奖是拿荣誉不当事儿

2019-11-13 07:32 来源:北京晚报

  日前,宁夏银川市几名小学生去西安参加一个全国性书法大赛,并最终获得所在组别的金奖。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家长发现,同样获得金奖的共有42人,银奖和铜奖则更多。这绝非个例,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已成普遍现象,不少家长得知真相后都大呼上当,“感觉好像被骗了,大张旗鼓地准备,到最后发现是自娱自乐。不管水平什么样都能获奖,这个奖杯相当于是我们家长自己花钱买的。”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让孩子去参加一些比赛,可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同时让孩子感受竞争的压力。可普惠制的评奖已经背离参赛的初衷,丧失了激励孩子继续努力的意义。凡参赛都有奖,这是打着鼓励旗号的注水,也是泛着铜臭味的一门生意。给奖项注水,未尝不是在给孩子的人生注水。如此轻而易举地得奖,孩子对荣誉感哪里会珍惜?对真正凭借实力拿到奖状的孩子也很不公平。

  人人皆有意味着人人皆无,没有含金量的奖杯和奖状,再漂亮也不过是一个摆设。这些浅显的道理人尽皆知,可为何类似普惠制赛事依然大行其道?首先是家长的需求。为了让孩子有竞争力、能上更好的学校、更得老师的偏爱,明知比赛蒙人也要参加,明知是自己花钱买奖也照拿不误。父母求奖心切,商家又怎么会错过商机?在这一过程中,赛事组织方、培训机构、各方专家也毫不客气,迅速占领各自地盘。一群愿打,一群愿挨,于是乎赛事不断,奖项连连。

  当然,愿打愿挨的游戏之所以能一直玩下去,还在于背后有升学这只无形的指挥棒。虽然中央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竞赛、证书等与升学、分班脱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再次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可现实是,在学校和家长眼里,各类奖状“有总比没有强”。尤其幼升小、小升初,有多少家长不是带着孩子的一堆奖状去报名?国家三令五申,学校为何还“看重”培训机构的奖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些变相的违规招生行为,不知是看不见还是不作为。

  处在评奖乱局中的父母,其实也承认“一纸奖状”等于“一张废纸”,可他们还是期待这张废纸能有“敲门砖”的魔力。评奖乱象需要治理,但正如多少次专项治理搞不定一个辅导班,多少个文件减不下学生的负担一样,不把升学指挥棒摆正了,光给评奖顽疾动手术,还是去不了病根。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