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舟:市场经济理论如何破除似是而非的观念

2019年09月17日 08: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要

  观念是多么的重要,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由此形成的理论,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决定一个国家的贫穷与富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就是要通过实证分析与理性探讨,来破解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拨开迷雾,看到真相。


  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理论,如果从1776年出版《国富论》算起,也才200多年

  如果说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那么市场经济理论则被认为是创造财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从质疑到不断认识市场经济本质的过程,今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市场经济功不可没。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结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曾处于濒临崩溃边缘的绝境,不得不反思,计划经济这条路真的走不通了,那么还有什么路可试试,市场经济就是在这种困境中被摸索出来的。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理论,如果从1776年出版《国富论》算起,也才200多年。200多年来,市场经济从不太被人认可到普遍接受,一些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迅速富裕起来。张维迎教授在《市场的逻辑》一书中,引用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结果,来说明人类财富在最近两百年的大幅累计程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这是按照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也就是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原因何在?答案就是市场经济的力量。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转、天地宽,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推行市场经济,最关键是要破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比如对市场和贸易的错误观念,以往只认为生产才产生价值,市场与贸易是不产生价值的。而市场经济理论认为,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虽然禀赋千差万别,但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才需要交易,而交易同样产生价值。人们之所自愿公平地进行交易,是因为可以从交易中获得好处。卖者认为对方所出的价格高于自己卖出的商品价值,交易才会成功,而买者认为,对方的商品价值高于自己所出的价格,认为物有所值才会购买,而这些高出的价格就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经济学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场与贸易给社会带来的好处,这实际上是对反对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批驳,正是因为公正的贸易才会给一个国家带来财富的增长。

  以往的观念认为,价值是客观的,任何物品都有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表面上看,一件物品,不论外界如何变化,它的价值是客观的,是不会改变的。可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张家庭老照片对于一些人无比珍贵,但对其他人如同废纸;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一场球赛的门票,一部分人认为一文不值,送票给他也不会去看,但同时另外一些人却不惜抢购高价黄牛票,仅仅因为其中有他喜爱的球星。所以,经济学认为任何物品本身的价值大小,与人对它的主观判断有关。如果一件产品无人问津,那么无论为此付出了多少劳动,它都是无价值的。西西弗斯神话就是这样,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当一个人做一件没有价值的事情时,无论他多么认真多么努力,只能显得更加荒诞,或者是纯粹因为惩罚。

  可以说,主观价值论终结了客观价值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主观价值论可以更好地指导生产者,提醒他们应该更关注消费者的具体欲望与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

  二 边际效用解释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现代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之上的

  许多人知道“钻石和水的悖论”,以往人们认为,水对于人的生命非常重要,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钻石却非常贵,这是为什么?这个难题也困扰了亚当·斯密。直到1871年,卡尔·门格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系统提出边际效用的概念,才破解了“钻石和水的悖论”。这也涉及到主观价值论。

  经济学家常常用吃馒头的比喻来解释边际效用,一个人饥肠辘辘好不容易买了10个馒头,当他吃第一个馒头时,那种满足感真是任何黄金都无法代替的,他对这个馒头的价值评价也最高,当他吃第二个馒头时,他的评价就比第一个要低一点,这样依次类推,直到他吃饱,假如他吃到第5个馒头就已饱了,那么,到他吃第6个馒头时,他就觉得有点过,因此对这个馒头的评价就是负数了,吃得越多,负数越大,除非是惩罚,一般他不会再多吃一个。如果按照客观价值论,价值是客观不变的,每个馒头价值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每个人眼中,馒头价值是不同的。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就是对边际效用最好的解释。

  现代经济学认为,一种商品的供应单位越多,依赖于这些单位的任何给定部分满足的需求就越不重要,因此,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就越低。单位数增加,边际效用下降。

  水在每个人生活中非常充足,多一杯水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所以效用低;但钻石十分稀缺,从零到一的那颗钻石,会带来极大的幸福和满足,效用就很高。用边际效用很好地解释了“钻石和水的悖论”。因为门格尔、瓦尔拉斯和杰文斯对边际效用的研究,解释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现代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之上的。

  经济学对于人性中自利的认识,也打破常规,颠覆人们以往的观念。“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这段经典的论述,说明市场以看不见的手开始,以分工作为产业衍生,最终诞生了无数不需要他人善意的看得见的结果。正是许多人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规则指引下,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断改进技术和服务,为他人提供更好的产品,从而增加社会总福利,而他自己也从中获利。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源源不断的活力所在。

  三 时差利息论已被现代经济学吸纳融会,成为现代金融学的基础,如今没有人再质疑银行的利息

  在经济学没有提出时间偏好与利息理论之前,许多人认为,利息就是“不劳而获”“剥削”“食利”的代名词。

  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1884年出版《资本与利息》一书认为,利息的本质是人的时间偏好——倾向于获得即时满足,而非延时满足。它起源于时间,根基是人的行动。

  比如,你是愿意现在获得100元,还是一年后获得100元?答案无疑是前者。相比在将来获得收益,人更喜欢现在就进账。所以,为了满足人的时间偏好,利息出现了:它会让你有一年后获得120元的选择。甚至即便是高如20%的年利息率,也一定有不少人选择当下的100元。

  所以,利息源于人心,是作为延迟满足的对价出现的。但在历史上,它却承受了本不应有的恶名。

  如今,时差利息论,已被现代经济学吸纳融会,成为现代金融学的基础。没有人再质疑银行的利息,也没有人认为贷款是不必要还利息的,这就是时间偏好解释利息的正当性。

  人生无不在选择之中,你为什么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而不是马上就业,那是因为你在成本效益权衡之后所做的选择,你认为虽然现在还在为继续上学而付出许多成本,但读研比马上工作的长期效益要高。经济学关于人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机会成本。

  1848年,经济学家维塞尔首次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此后,米塞斯对机会成本做出了更为精准的定义:“机会成本是最紧迫的、不能再进一步得到满足的其他需求对于主体而言的重要性”。通俗地讲,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要不断做出选择,机会成本对于企业的决策很有帮助,这时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市场经济的魅力如此之大,可为何还有许多人在反对市场经济。张维迎认为:首先,那些通过特权获得利益的人不太喜欢市场经济,当市场经济这种强调机会平等的体制出现时,对于特权阶层构成挑战;其次则是思维上的无知,原有观念的似是而非,缺乏理性思维,理性看市场与直观看市场,感受完全不同。

  观念是多么的重要,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由此形成的理论,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决定一个国家的贫穷与富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就是要通过实证分析与理性探讨,来破解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拨开迷雾,看到真相。

  (作者海舟系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海舟:市场经济理论如何破除似是而非的观念

2019-09-17 08: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