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抑制炒房,就要让民众认识到房子不是投资品,而是满足居住需求的商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扭转房价上涨预期。对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让房企感受到资金压力,主动降价,以价换量,是扭转房价上涨预期的好办法。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等部门频频发声,银行信贷、信托、海外发债等多个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调控的主旋律不会变,房企“银根”难松。在资金流为“王”的背景下,下半年面临资金链压力的诸多房企将用各种手段来快速回款。有分析人士指出,预计下半年市场会呈现“以价换量”的态势,降低价格以加速回款,确保企业现金流的稳定。(8月7日《经济参考报》)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何抑制炒房?就是要让民众认识到房子不是金融产品,不是投资品,而是满足居住需求的商品。要让民众看淡房子的金融属性,看重房子的居住属性。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扭转房价上涨预期,如果民众有房价上涨预期,就很难抑制炒房。
多年来,房地产商可谓财大气粗。逐年上涨的房价让他们开盘就赚钱;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也让他们拿地投资“弹药十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房地产都是一个“不差钱”的行业。无怪乎有制造业的工厂老板感叹,工厂5年利润不如卖3套房。房价如此涨下去,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言而喻。因此,扭转房价上涨预期,势在必行。
对房企融资渠道全面收紧,让房企感受到资金压力,主动降价,以价换量,是扭转房价上涨预期的好办法。不过,有人对此颇为怀疑。他们认为,房价上涨是由需求拉动的,需求在增加,房价就很难降下来。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并经不起推敲。
实际上,在房价上涨期间,投资投机需求会大量增加。“追涨杀跌”的羊群效应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房价跌了,并且形成持续下跌预期,需求量也会下去,因为投资投机者看不到赚钱的希望了。如果对房企收紧“银根”,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让房价下去,投资投机需求也会随之下降。同样,限房价也有一定道理。限价能让房价涨幅放缓甚至回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投资投机者离场。
有人说,限价是破坏市场机制。这多少有点强词夺理。市场机制是让供需双方在价格形成过程中都发挥出作用,而不是任由强势一方操纵市场决定价格。如果价格形成被强势一方操纵,那么这样的市场机制是不健康的,形成的价格也没有体现市场作用。过高的房价显然是被“炒”起来的,并不是真实的市场决定的,采取限价措施未尝不可。这非但不是破坏市场机制,反而有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
不可否认,限价的效果是有限的,毕竟是“堵”而非“疏”,成本较高,非长久之计。相比而言,融资渠道全面收紧,效果会更好。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坚持到房价下跌并成为势头。不是跌一点就放松融资,而是持续收紧,真正扭转房价上涨预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一轮调整
不走依赖房地产短期刺激经济的路子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