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夜间经济”别“一哄而上”

2019年07月30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马璐认为,“夜间经济”虽然是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但发展“夜间经济”却不能“一哄而上”,还是要因地制宜,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好配套支持,“夜间经济”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近期,上海、北京、天津、济南等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夜间经济”已经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从线下到线上,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

  今年春节期间,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两江夜游等夜间体验项目火爆;元宵节时,故宫首次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门票一开售便“秒光”,甚至造成售票网站一度瘫痪……这些从侧面说明“夜间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一片亟待开掘的消费新蓝海。

  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最新的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4%,高于2011年全年的总量,展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中发现,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活跃度夜间强于白天,东部远强于西部,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王府井超过100万人次的高峰客流时段也是在夜间。“夜间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与文化创造的新引擎。

  但与此同时,“夜间经济”越有活力、越繁荣,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高。

  “夜间经济”虽然是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但发展“夜间经济”却不能“一哄而上”,还是要因地制宜,进行精细化管理。一是近几年电商的发展,把大量喜欢“夜间消费”的人关进了家门,想吃什么、想用什么,几乎点点手指就能“足不出户”地解决。发展“夜间经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人吸引到大街上来。二是生活环境及文化习惯不同,南北方“夜间经济”差异较大。有人调侃,成都的“十二时辰”,用“打麻将”一幅图就能描述,生活相对悠闲;而在北京,有调查显示,年轻人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通勤两小时,能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出来约会都不容易。三是发展“夜间经济”带来的噪音、安全、垃圾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

  目前,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消费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新趋势,高质量的消费品和服务是市场所需。发展“夜间经济”不是简单地延长“日经济”的时间,搞“灯光秀”,它对应的是消费升级,需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加班繁忙的都市里,有人希望在安静的书店放松身心,有人喜欢在喧闹的大排档里高谈阔论,也有人选择在KTV里排解压力……繁荣的“夜间经济”,应该提供适合人们不同需求的消费场所。“夜间文化”也不只是刺激消费,还要让人们暂时远离工作压力,寻找到片刻心灵上的放松。

  实际上,不少城市正在为提升夜间经济文化内涵、塑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夜间体验项目进行探索。在哈尔滨,五彩的冰灯让夜间冰雪旅游项目成为城市招牌;西安的城墙周边夜跑已成为大量跑步爱好者“热身”的最佳选择;北京、长沙、杭州等地推出的“夜宿博物馆”活动也深受人们喜爱。

  总体而言,“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耕细作,调配好各种资源,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公共交通、高效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空间等等。做好配套支持,“夜间经济”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马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精耕“夜间经济”需创新与规范并举

      繁荣夜间经济要有“阳光思维”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发展“夜间经济”别“一哄而上”

2019-07-30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