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屁”论文是哗众取宠还是创新研究?

2019年06月18日 13:5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6月16日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这源于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

  一篇论文的好与坏,与怪不怪没什么关系

  仅以选题来说,“怪”论文要么是对社会新事物、新现象的关注,要么是对传统事物或现象使用独特性的视角。它们不仅接地气,还强化了论文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作者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历练和提升。

  其实,这已经不是“怪题”论文第一次引爆舆论场。之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石头剪刀布博弈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和《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等论文,都曾引发公众兴趣。【详细

  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

  不少网友之所以讥讽该论文,在于他们没有用学术眼光打量该选题,没有从专业角度认识其学术价值。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屁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其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之中……覆盖了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这样的独特选题,何尝不是有价值的研究?

  对待真正的学术研究要心存敬畏。比起学术研究对象的新奇,我们更该关注学术研究的态度。做研究、写论文应多注重过程,只要认认真真研究过某个事物,认认真真做了学问,而非胡编乱造、复制粘贴,就应宽容以待。正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所说,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写成经典。【详细

  多鼓励创新研究

  网友的调侃与质疑,也折射了社会对于学术论文质量的担忧。研究了个“屁”的调侃,不过是对学生论文、学术研究空洞无物的焦虑。论文质量下降、学术抄袭现象成风,确实是普遍现象。【详细

  其实每到毕业季,毕业论文都成了许多学生的一大痛点。有调查曾显示,78.1%的受访者直言“赶制论文”的现象多。这样的“赶制”现象很难保证学生们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反而容易出现东拼西凑、拷贝粘贴的论文内容。【详细

  对此,教育部门、高校等相关方要能“两手抓”,一方面要鼓励学术创新,鼓励多一些《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样的创新研究;一方面还要严把论文质量关,对于抄袭现象严惩不贷,把那些真正言之无物的学术研究或抄袭之作扫进垃圾堆。【详细

  微言大义:

  @赛棱斯-Silence:只怪我见识短,但我支持他的研究方向!

  @低功耗灰矿熊:题目取得不好。

  @千黛汐Rebecca:如果研究的好为什么不行呢。

  @楠尼内嶝人:重在研究方法,研究逻辑,还有做学术的态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篇论文的好坏与选题的怪不怪关系不大。只要学生研究态度端正,言之有物,逻辑清晰,就可以称之为合格的论文。学术创新需要宽容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另辟蹊径要大胆鼓励。当然,如果仅是题目哗众取宠,内容空洞无物,就另当别论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