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援”App被查 粉丝们别再“爱得盲目”了!

2019年06月1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马璐认为,数据造假,是最愚蠢的做法,它违背了基本的社会诚信,也很有可能会害了自己的偶像。任何时代,最大的流量都是“用作品说话”,最好的捷径都是磨炼技艺,否则,再好看的流量泡沫也终有被戳破的一天。

  6月10日,粉丝经济下催生的流量明星应援类App星援被警方查获。据了解,该App主要是为流量明星粉丝提供做数据的桥梁,粉丝通过该类App绑定微博小号为偶像做数据,与此同时,App借此牟利。

  信息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明星自带流量,则意味着他或她具有强大的变现能力。当明星有多赚钱?近期的一档综艺节目里,知名经纪人杨天真透露,一个八线艺人的片酬在100万左右。这在普通的工薪阶层看来,已是天价了,也难怪那么多人挤破头想要进演艺圈。想进演艺圈的人多,进了演艺圈的人也多,成名的却是少数。要想成名,除了下苦功磨炼技艺外,最快的办法就是刷量了。流量就是名气,流量就是金钱,一切唯流量至上,再加上平台监管不严,自然造成了“刷量”App的猖獗。

  具体操作上,就是用户通过这个App直接登录其新浪微博账号,充钱开通会员后,便可以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下绑定多个微博小号,数量从几十个到几千个不等。然后,可以在这些账号上实现转发、点赞、评论,数量翻倍。仅仅半年时间,“星援”App就吸金近800万,可见粉丝经济的巨大能量,而这背后则是畸形的粉丝文化。

  十几年前,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因追星而家破人亡,让人见识了粉丝的疯狂。现在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粉丝和偶像的关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粉丝不再是单纯的追星人,他们开始深度参与偶像的工作,变成了造星者,甚至一些明星的工作安排受到粉丝的意愿左右,比如某男明星就因粉丝不满而更换了经纪人。

  在新的粉丝文化架构下,明星和粉丝结成了一荣俱荣的情感利益共同体,前者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而后者为了让自己的偶像长红不衰,也使尽浑身解数为其冲销量、刷票房、造声势,提高市场指标。同时,部分制片方、广告商等市场主体在选择明星时,过于关注明星的个人影响力,而忽视作品的影响力,助推了这种畸形关系。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看似夸张的数据造假,就在环环相扣的“合谋”中应运而生。只要充值即可实现追星梦,“星援”等App的野蛮生长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成也流量,败也流量。数据造假,不仅伤害粉丝钱包,辜负公众信任,也让演艺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高质量的作品愈发贫乏。其实,现在对流量明星最大的质疑,不是他们具有强大的吸金能力,而是“才不配位”,作品乏善可陈,即使凭流量获得专业奖项也难以使公众信服。

  “星援”App被查,给流量造假敲了警钟,也提醒粉丝别再“爱得盲目”。真喜欢一个明星,应该是认真欣赏他的作品,仔细聆听他的音乐,也可以与偶像一起做公益。而数据造假,是最愚蠢的做法,它违背了基本的社会诚信,也很有可能会害了自己的偶像。另外,平台、职能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堵住系统漏洞,加大对网络非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挤压“流量至上”的生存空间。事实上,任何时代,最大的流量都是“用作品说话”,最好的捷径都是磨炼技艺,否则,再好看的流量泡沫也终有被戳破的一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马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流量造假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

     “刷量”App被查 流量经济要严防造假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