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如何看待这样的研究?且看下面几种代表性观点。
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存在差异
■杨朝清
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屁的研究”很容易遭遇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解读。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一些人看来没有意义甚至嗤之以鼻的选题,却并非没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论文因选题新鲜、独特受到大众的关注。这是因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学术研究也越来越“专门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导致一些以前不被认为可作研究的问题,重新被发掘和利用。对于这些打破常规的选题,不仅对现象进行描述,更要对其深层次的运作逻辑进行深度分析。
继2015年“屁的研究”再度走红,既折射出人们的娱乐需求,也折射出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学术研究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如果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研究差异性和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越多,那些当下看上去很另类的论文,将来或许就不会引发争议了。
更该关注学术研究的态度
■何勇海
对待论文的科学态度是什么?是宽容。回顾科学史,很多创新都是从不为公众理解、不被公众关注的领域开始突破的。再者说,做学问、搞研究,并非一定要高精尖,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
不少网友之所以讥讽该论文,在于他们没有用学术眼光打量该选题,没有从专业角度认识其学术价值。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屁不仅是生理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其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之中……覆盖了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这样的独特选题,何尝不是有价值的研究?
对待真正的学术研究要心存敬畏。比起学术研究对象的新奇,我们更该关注学术研究的态度。做研究、写论文应多注重过程,只要认认真真研究过某个事物,认认真真做了学问,而非胡编乱造、复制粘贴,就应宽容以待。正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所说,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写成经典。
鼓励多一些这样的创新研究
■戴先任
《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招来了不少网友的讥讽。实际上,这篇论文研究的不是“屁”这种生理现象,而是背后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篇论文学术态度端正,没有止于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创新价值的论文,也正因如此,才会被评为“优秀”。
现实中,一些学生写论文,更容易陷入同类选题中,有的学生是偷懒,毕竟大家都研究的课题,更为熟悉,也更好上手,有的学生甚至就是为了方便抄袭。比较来看,学术研究也需要多一些这样冷门、另类的研究。此前《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发热议。这样的另类论文并非是学术研究的“浊流”,反倒是一股“清流”,这样的创新论文、创新研究又太少了。
一些网友对这种另类论文大惊小怪,一方面是对学术创新欠缺了解,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社会对于学术论文质量的担忧。对此,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继续大力倡导学术创新,鼓励创新研究;同时还要严把论文质量关,把那些言之无物的学术研究或抄袭之作扫进垃圾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