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流量明星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引发了一场关于“明星流量数据造假”的巨大争议。最近,在公安部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蔡徐坤1亿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泉州市星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查,法人代表蔡坤苗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被批捕。靴子落地,以法律的名义,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蔡徐坤一条微博“转发量过亿”,恐怕除了他的铁杆儿粉丝,任何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绝无可能。2018年的新浪微博用户为3.4亿,“转发量过亿”也就意味着每3个微博用户就有1个在转发,难道国人都这么闲?蔡徐坤的微博粉丝还不到2500万,“转发量过亿”更意味着不仅其每一个粉丝都参与,还有7500多万的“编外粉丝”参与,这符合常理吗?而转发量超过1亿次,评论量超过240万次,点赞量超过106万次,这三个数据怎么看也都不相匹配。
流量时代,各路明星的粉丝们为了维护自家“爱豆”,自发组建或由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事到如今,还有不少蔡徐坤的粉丝们在给“我们家坤坤”叫屈:“别人家的‘爱豆’一样在刷榜啊,那谁谁,以及谁谁谁刷得更厉害……”但在法律面前,这种叫屈显得苍白无力。
流量明星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早已不是什么褒义词。当下流量明星的一大共性是“才不配位”,除了看似唬人的流量,并没有优秀的影视或音乐作品,所以会出现流量反噬的尴尬——去年迪丽热巴拿下第十二届金鹰奖“视后”,被群嘲为“水后”,甚至她参加的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也受到牵连,口碑大受影响。
影视圈“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是伴随前几年资本大量涌入影视行业而兴起的。这场饮鸩止渴的游戏里,人人都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可悲之处在于,尽管泡沫被戳破是迟早的事情,但所有局内人都心存侥幸,不相信自己会是这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棒。造假产业链的逻辑是,任何人只要肯出钱,就能在相关平台上“买赞”“买粉”。而在这场狂欢中,艺人经纪公司的推波助澜,社交媒体平台方监管的缺位,以及演艺市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都难辞其咎。看似夸张的虚假数据,就是在一环扣一环的“合谋”中应运而生。
天下苦流量久矣。既然无法指望行业内部的“自律”,那么就只能通过法律这一“他律”手段捅破数据造假的脓包。刷量平台被查的丧钟,是给所有流量明星敲响的警钟。当大众对数据丧失信任,数据造假也就没有意义,逐利的资本也会迅速退去,那么就亟须新的评价体系形成。让公众的口碑成为真正的流量,之所以很难,恰恰是因为影视行业的内容生产者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用作品说话”五个字,在哪个时代都是最大的流量。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