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高教育投入比重,需彰显“儿童利益最大化”

2019年06月04日 10:40   来源:东方网   张西流

  6月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首届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说,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达4.1%,建议提高到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在以“儿童优先筑基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建议,国家财政投入需要特别支持处境不利的儿童群体。(6月3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4%”是衡量国家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1993年首次提出了4%的目标,并于2012年首次实现。教育部近期公布的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0亿元,而全年GDP为90.03万亿元,这意味着4%目标已连续7年实现并得到巩固。如此语境下,一些教育界人士建议加大投入,国家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提至5%,可以说正当其时。特别是,有专家提出,国家财政投入需要特别支持处境不利的儿童群体,理应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我国儿童权益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也有一些儿童,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或缺乏有效监护,陷入生活、安全等困境。他们有的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有的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有的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可见,困境儿童是最应该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是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重要议题之一。

  可见,为困境儿童提供保障,是社保兜底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基于此,2016年6月1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确保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安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国家财政投入需要特别支持困境儿童群体,如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中职学校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重点关注入园难、户籍障碍、婴幼儿早期照护服务等人民群众迫切的需求。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