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郭鹏:推动收缩型中小城市精致化发展

2019年05月31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收缩与增长一样,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两者辩证统一于长时段的城市发展之中。推动收缩型中小城市向精致化发展,应当摒弃“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一方面通过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等措施,保持城市活力,挖掘潜在动力,提升区域效率,应对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做好“加减法”,有增有减、以减促增,通过量的减少来实现质的提升。

  日前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概念,要求这类城市“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是国家优化城镇化布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为收缩型中小城市指明了精致化的发展方向。

  城市的发展应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收缩与增长一样,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今天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明天就不会收缩,今天的收缩也不意味着明天就不会重新增长,两者辩证统一于长时段的城市发展之中。收缩型中小城市要走向精致化,需要从思维、理念、措施三个方面做好准备、扎实推进。

  摒弃“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理性看待城市收缩现象

  调研发现,有些人接受不了城市收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观察城市发展的时间段不够长、视野不够广,仍然拘泥于“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从历史维度上看,城市收缩并不鲜见。相关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1/4以上的大都市区经历了以人口流失为主要表征的城市收缩。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收缩也是一种常见现象。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巴西、南非等国家同样存在许多收缩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等美国“铁锈地带”的城市,人口流失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目前,“收缩”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一种发展常态。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有不少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区常住人口流失,可以归为广义上的“收缩型城市”。应当摒弃“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认识到收缩与增长一样,都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常规化的形态和过程。同时,还要厘清收缩、衰退、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避免思维误区。一是收缩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对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客观描述,不能将其与带有消极色彩的衰退混淆。衰退必然导致收缩,但收缩并不一定意味着衰退。根据相关研究,与许多国外城市动辄流失一半人口不同,我国收缩型城市人口流失的比重较小,10年内的人口流失比例最多不超过8%。一般情况下,这个规模的人口流失不会影响城市正常发展,更谈不上城市衰退。二是收缩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矛盾,而是城镇化的一部分。不能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它还包括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有些城市的就业前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城市的集聚效应就会显现;有些城市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差,流出的人口就会多一些,成为“收缩型城市”。

  树立“精明收缩”理念,积极应对城市收缩趋势

  收缩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此前较长时间内,城市收缩只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之一,并未引起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各地城市基本采取增量预设,即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之前,已经预设的前提是城区常住人口将会持续增长,建成区需要不断扩张。这显然与部分城市正在收缩的现实不符,也导致了人口流失与建成区扩张并存的悖论,一方面是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却是“摊大饼”式的外围扩张,拉低了人口密度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出现了低密度扩张等问题。

  应对城市收缩趋势,不妨借鉴“精明收缩”理念。该理念的核心要义,是通过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等措施,保持城市活力,挖掘潜在动力,提升区域效率,应对人口流失。有些城市的实践证明,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措施吸引外来人口相比,选择“精明收缩”城市发展理念所付出的成本更小,更能够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选择“精明收缩”是一种顺势而为、积极主动的理念调整。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高铁交通网络覆盖率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许多城市的人口流失趋势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同时,我国城市收缩的程度较小,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准备进入城市,为城市理念提供了足够的调整空间。放弃增量预设,选择“精明收缩”,既是适应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又是主动选择的理念调整,能够为城市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合理的理念支撑。

  “精明收缩”应因地制宜。城市收缩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指标是城区常住人口流失,但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却复杂多样。我国与欧美国家城市收缩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不同,不宜照搬其“精明收缩”的具体措施。现阶段,导致我国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源枯竭、产业转型、附近大城市吸引人才外流,等等。各地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借鉴“精明收缩”理念。

  做好城市发展“加减法”,有效解决城市收缩问题

  高质量的城市发展,高品质的市民生活,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收缩型中小城市既不能只增不减,也不能只减不增,而是应该做好“加减法”,有增有减、以减促增,通过量的减少来实现质的提升。

  一是应明确存量预设。贯彻落实“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求,放弃“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之前,将城区常住人口保持稳定或者一定程度的减少作为前提预设。严控土地供给,不再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来吸引外来人口,放弃短期内的“人口再增长”策略。

  二是应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积极引导有能力在城区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人员、郊区人口等向城区集中,打造紧凑型城区空间格局。减少城区边缘的无序开发,优化建筑和土地,实现集约使用。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等方式有效利用闲置、荒弃的土地。

  三是应提高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把“小而强”“小而美”“小而精”作为城区发展方向。关注后续产业支撑和潜在发展动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增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增加公共资源供给,优化公共资源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

  四是应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结合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商业服务、旅游休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色。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打造特色山城水城和人文魅力之城。打造与城市定位相协调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彰显建筑文化特色。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 郭鹏)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雄安新区:新城区 新理念    2017年07月17日
  • ·城区禁鸣笛 莫忘安全    2017年07月06日
  • ·再快的“马上办”也不如依法办    2013年04月01日
  • ·欣闻申城将建“博物馆城区”    2016年09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郭鹏:推动收缩型中小城市精致化发展

    2019-05-31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收缩与增长一样,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两者辩证统一于长时段的城市发展之中。推动收缩型中小城市向精致化发展,应当摒弃“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一方面通过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等措施,保持城市活力,挖掘潜在动力,提升区域效率,应对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做好“加减法”,有增有减、以减促增,通过量的减少来实现质的提升。

      日前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概念,要求这类城市“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是国家优化城镇化布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为收缩型中小城市指明了精致化的发展方向。

      城市的发展应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收缩与增长一样,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今天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明天就不会收缩,今天的收缩也不意味着明天就不会重新增长,两者辩证统一于长时段的城市发展之中。收缩型中小城市要走向精致化,需要从思维、理念、措施三个方面做好准备、扎实推进。

      摒弃“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理性看待城市收缩现象

      调研发现,有些人接受不了城市收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观察城市发展的时间段不够长、视野不够广,仍然拘泥于“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从历史维度上看,城市收缩并不鲜见。相关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1/4以上的大都市区经历了以人口流失为主要表征的城市收缩。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收缩也是一种常见现象。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巴西、南非等国家同样存在许多收缩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等美国“铁锈地带”的城市,人口流失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目前,“收缩”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一种发展常态。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有不少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区常住人口流失,可以归为广义上的“收缩型城市”。应当摒弃“城市必须增长”的惯性思维,认识到收缩与增长一样,都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常规化的形态和过程。同时,还要厘清收缩、衰退、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避免思维误区。一是收缩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对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客观描述,不能将其与带有消极色彩的衰退混淆。衰退必然导致收缩,但收缩并不一定意味着衰退。根据相关研究,与许多国外城市动辄流失一半人口不同,我国收缩型城市人口流失的比重较小,10年内的人口流失比例最多不超过8%。一般情况下,这个规模的人口流失不会影响城市正常发展,更谈不上城市衰退。二是收缩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矛盾,而是城镇化的一部分。不能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它还包括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有些城市的就业前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城市的集聚效应就会显现;有些城市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差,流出的人口就会多一些,成为“收缩型城市”。

      树立“精明收缩”理念,积极应对城市收缩趋势

      收缩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此前较长时间内,城市收缩只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之一,并未引起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各地城市基本采取增量预设,即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之前,已经预设的前提是城区常住人口将会持续增长,建成区需要不断扩张。这显然与部分城市正在收缩的现实不符,也导致了人口流失与建成区扩张并存的悖论,一方面是人口流失,另一方面却是“摊大饼”式的外围扩张,拉低了人口密度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出现了低密度扩张等问题。

      应对城市收缩趋势,不妨借鉴“精明收缩”理念。该理念的核心要义,是通过空间集聚和功能优化等措施,保持城市活力,挖掘潜在动力,提升区域效率,应对人口流失。有些城市的实践证明,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措施吸引外来人口相比,选择“精明收缩”城市发展理念所付出的成本更小,更能够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选择“精明收缩”是一种顺势而为、积极主动的理念调整。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高铁交通网络覆盖率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许多城市的人口流失趋势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同时,我国城市收缩的程度较小,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准备进入城市,为城市理念提供了足够的调整空间。放弃增量预设,选择“精明收缩”,既是适应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又是主动选择的理念调整,能够为城市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合理的理念支撑。

      “精明收缩”应因地制宜。城市收缩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指标是城区常住人口流失,但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却复杂多样。我国与欧美国家城市收缩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不同,不宜照搬其“精明收缩”的具体措施。现阶段,导致我国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包括资源枯竭、产业转型、附近大城市吸引人才外流,等等。各地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借鉴“精明收缩”理念。

      做好城市发展“加减法”,有效解决城市收缩问题

      高质量的城市发展,高品质的市民生活,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收缩型中小城市既不能只增不减,也不能只减不增,而是应该做好“加减法”,有增有减、以减促增,通过量的减少来实现质的提升。

      一是应明确存量预设。贯彻落实“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求,放弃“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之前,将城区常住人口保持稳定或者一定程度的减少作为前提预设。严控土地供给,不再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来吸引外来人口,放弃短期内的“人口再增长”策略。

      二是应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积极引导有能力在城区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人员、郊区人口等向城区集中,打造紧凑型城区空间格局。减少城区边缘的无序开发,优化建筑和土地,实现集约使用。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等方式有效利用闲置、荒弃的土地。

      三是应提高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把“小而强”“小而美”“小而精”作为城区发展方向。关注后续产业支撑和潜在发展动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增强城市的产业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增加公共资源供给,优化公共资源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

      四是应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结合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商业服务、旅游休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色。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打造特色山城水城和人文魅力之城。打造与城市定位相协调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彰显建筑文化特色。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 郭鹏)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