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2019年05月24日 07:58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5月22日,浙江瑞安市曹村镇东岙村村民陈绍吉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50亩水稻的“巡田”。浙江瑞安以生态水稻种植为基础,以人工智能科技为手段,结合大数据、云计算、5G应用等现代科技为农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AI是一双翻云覆雨手,有化腐朽为神奇之魔力,什么行业沾上TA之后都可能带来革命性改变。数千年来,农业都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产业,遇上AI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农民也可以“洗脚上田”、在空调房里“种田”了。老一辈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化为现实。

  智能农业,浙江瑞安市曹村镇东岙村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去年,荷兰瓦格灵根大学举行了国际人工智能种菜大赛,国内某企业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人工智能种黄瓜大奖——在64平方米的温室内,种出了6992斤大黄瓜。智慧农业效率之高,哪怕经验丰富的种田好手也不得不折服。以施肥为例,无人机施肥不但拥有均匀性高、适用于任何地形、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使用等优点,还极大地提高了施肥效率,无人机施肥效率是人工的20倍。

  传统农业的“苦、穷、脏”——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收益低,让许多农村新生代视为畏途,宁愿进厂打工也不愿意接过父辈的锄头,导致农民老龄化日益严重。智慧农业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也刷新了农民的职业形象,让农民也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对于吸引外部人才进入、农村青年回流,解决农业发展人才不足、缓解农村“空心化”之痛都大有裨益。智慧农业为农业赋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益,从而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智慧农业大有可为。

  要问对智慧农业还有什么忧虑,我有两点:一是,告别“手工时代”的智慧农业,会不会加重对化学品的依赖?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有些依靠人力完成,譬如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生物灭虫等,效率虽然低些,但比较环保、安全,智慧农业能否做得到?二是,智慧农业会不会对农产品品质有所损害?传统耕作方式,依照季节种植,顺应农作物生长规律,所以品质较有保障,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好吃”,智慧农业能否做得到?时至今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早就告别了果腹充饥阶段,安全、品质越来越被看重,智慧农业也要顺应这一变化。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