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业绿起来不是退回到传统农业

2015年08月13日 11:00   来源:人民日报   叶兴庆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跑赢了人口增长,成功地实现了“多起来”的目标。但在增产导向的发展模式下,农业长期持续增产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化肥、农药、添加剂等现代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埋下了重重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业如何“绿起来”成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认真解决的问题。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自然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遵循。“绿起来”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绿色农业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有些甚至流传甚广、影响颇大。例如,只要提到化肥、农药、饲料和添加剂,不少人就会心生反感;只要提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少人就会想到发展有机农业、纯天然农业。在一些舆论宣传、广告推介中,往往把质量安全等同于不用化肥、农药,不喂饲料、添加剂。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提出让农业绿起来、实现农业绿色化发展的新目标,一定要防止走极端,防止一味抵制和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让农业绿起来,绝不是要退回到工业文明之前的传统农业。那时的农业当然是绿色、有机的,但靠那种农业怎么可能养活得了今天这么多人口?不用化肥和农药的种植业,不喂饲料和添加剂的养殖业可以少量存在,但难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对我国几千年农业发展史的研究表明,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地不休耕和轮作、靠人畜粪肥维持地力的条件下,要实现氮这一主要营养元素的平衡,粮食亩产只能达到100公斤。这与现代农业能够达到的亩产400公斤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投入品为基础的集约农业。化肥、农药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用药;饲料、添加剂并非产不出高品质畜产品,关键在于科学饲喂、遵守规范。在下一步的农业发展中,应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尽快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建立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尽快制订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

  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要求在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经营方式、市场营销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深刻调整。与增产导向的农业相比,绿色农业的生产成本肯定要高出一大截。要让生产者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得到足够高的回报。如何为绿色农业定价、让消费者为农业绿色化付费?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培育农产品品牌、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是可行路径。有了品牌,消费者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增强消费信心和购买意愿。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农业无法形成品牌,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社。一家好的合作社,不仅要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有一个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建立互联网平台,有利于农民合作社培育品牌、直销产品。

  让农业绿起来,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快制订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媒体应科学理性对待局部地区、个别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切实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负责。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现代农业转型 答好几个问题    2015年02月04日
  • ·找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15年12月17日
  • ·农业资本化应重视风控    2016年04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