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乱云飞渡不忘赶路 任正非凭实力圈粉

2019年05月22日 13: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5月21日,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针对相关热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美国的“90天临时执照”,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这样的回答,从一个侧面生动表达了中国企业面对风险挑战时的骨气、底气与企业家精神,引发网友广泛转发与热议。

  爱国不是喊口号

  实力,不是比谁嗓门大;自信,不是比谁调子高。任正非被点赞,不只是因为妙语连珠,也不只是因为正“非”——为华为正名,更因为他的一席话道出了常识,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让人深受启发和共鸣。一个个论断,既自信又清醒,既务实又宏阔,让人深切感受到一名中国企业家立足中国、拥抱世界的开放情怀。【详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意识到与对手的差距,才会明白追赶的方向。华为无惧今天的困难局面,靠的不是打嘴炮喊口号煽动情绪,靠的是18万员工的努力奋斗,靠的是“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组成的强大科研创新力量,靠的是每年坚持将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的决心,确保了华为在5G技术领域内关键专利世界第一的业界地位,构成了“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的自信。“实力圈粉”,说的是真有实力才能圈粉。【详细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没有谁能抽离时代而踽踽独行,也没有谁不被时代气质所涵养。“国家一定要更开放,开放才有未来”。任正非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改革开放塑造了中国企业家的气质,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刷新”改革开放的风貌。任正非身上体现出的开放气度,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总体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是打开国门还是关闭大门?是共创繁荣还是孤芳自赏?答案不言自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发展大势,契合了历史发展潮流,势必获得更多的正向回馈。【详细

  新中国70年一路走来,我们更能深切认识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人理解的全球化绝不是“黑暗森林”,绝不是以强欺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但这样的世界并非一厢情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经济、技术等硬实力推动,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法,蕴含着中国的大国崛起之道。【详细

  把自己的事做好

  有句话说得不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中国人民早就深刻体认到,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对中国而言,关键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激扬起那么一股子精气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详细

  今天,华为遭遇的“极限施压”再一次证明,中国不可能买来一个现代化,我们只有坚持科技自立,把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世界经济格局正重新洗牌。就像华为海思在公开信中所言,“今后的路,不会再有另一个十年来打造备胎再换胎了,缓冲区已经消失”。然而,应对得当,挑战也是机遇。今日中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研发队伍、最多发明专利授权量,18.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与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汇聚成科技自立的巨大潜能,誓将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详细

  微言大义:

  @斑斓如邪:买了华为笔记本,还有手机。因为真的要用。

  @无畏的Cosmos: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leslie--yuyu:其实不需要豪言壮语,踏实做好事就好。华为是一件商品,不需要给它上升到政治层面和爱不爱国挂钩。

  @亲爱的Amigo:正视困难,积极应对,保持冷静,低调前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乱云飞渡仍从容。在企业遭遇外部挑战之时,任正非的访谈简明扼要、直击要害,厘清一些不必要的情绪和浮躁,充分彰显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理性思考和开放胸怀。在美国升级经贸摩擦、危及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心态正是社会所需。“该干什么干什么”“把自己的事做好”,不自满不自傲,踏实肯干,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终将坚定而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