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传承五四精神 担负时代使命

2019年04月30日 14: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五四精神始终璀璨、依旧青春。一代代热血青年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用奋斗镌刻青春,以担当创造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始终争当奔跑者和追梦人

  回首百年前,山河故园俨如列强鲸吞蚕食的鱼肉,国家主权沦为他人私相授受的筹码。是一群在苦闷忧愤中觉醒的青年,发出了民族图强、奋起的怒吼,开始了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青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详细

  五四运动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青年。从北大荒、共青城垦荒中洒下的青春与汗水,到改革开放之初“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再到如今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却能领先世界的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广大青年始终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坚持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始终都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奔跑者和追梦人。【详细

  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 

  “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心有远方,方能风雨兼程。高校毕业典礼上,全体师生将最真诚的掌声和敬意送给那些告别都市繁华,选择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他们深知,家国情怀是豪情更是担当;创业路上,年轻的创业者虽步履艰难但仍朝气满怀,他们深知,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实现人生价值,方能让青春不留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奔赴革命老区,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深知,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足迹,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前赴后继,将教育、医疗、科技送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深知,只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锤炼、奋斗、奉献,才能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整个神州大地,青年的脚步,青年的心声,汇聚成一首青春之歌,让人对青春中国充满希望。【详细

  往前看,这真是一段壮阔征程,哪个有志青年能不为这样的未来而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民族复兴,既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大使命,也是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既做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做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详细

  以青春和奋斗走好人生路

  岁月不老,青春不朽;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理想,在复兴的壮阔征程激扬青春力量,我们就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详细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青年是追梦人,青年更是圆梦人。五四运动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自现在起30年后,中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的巧合,昭示历史的必然。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当代中国青年去实现。我将无我、不负韶华,用奋斗报效祖国,这是五四精神穿越百年时空激起的宏大回声,也是当代青年致敬历史的坚定誓言!【详细

  微言大义: 

  @TUT_M_H: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fafa是个胖子:百年传承,今日有我。

  @Betty关: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精神。一百年前,青年群体正是怀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抱负和追求,以蓬勃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一百年后的今天,同样以时代进步为使命的青年一代,将继续传承五四精神,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改革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