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份“追求宣言”掷地有声

2019年04月29日 07:40   来源:新华网   郭奔胜 董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28日晚,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正式开幕。“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五个追求”的重要论述掷地有声、意蕴深远,反映了中国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绿色发展理念,也为新时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这份“追求宣言”昭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这些朴素的生态智慧穿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深刻诠释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事实上,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不仅有理念主张,也有实际行动。中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正在从畅想变为现实。在北京世园会这个凝聚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绿色盛会,“五个追求”既是对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生态观的巨大回响,也是对破解人类面临复杂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响亮回答。不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这份宣言再次亮明了中国态度。

  这份“追求宣言”饱含着浓浓的热爱自然情怀。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代表着生命、活力和希望。对绿色的追求,彰显的是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坚持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念与决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份浓浓的热爱自然情怀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呵护绿色,并非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需要采取行动和措施。“五个追求”清晰表明: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正在把热爱自然情怀嵌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的每个领域,正在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防止用损害环境的方式谋取发展,防止用破坏生态的行为获取利益。热爱自然情怀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价值观。

  这份“追求宣言”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物质基础。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全球70多亿人口共有一个家园。“五个追求”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呼吁全人类共同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具有非凡的世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动扛起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与世界各国一道,共谋人类环境保护之策、共创生态文明之路、共答世界可持续发展之问,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和点赞。“五个追求”站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制高点,呼吁世界各国并肩同行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既体现了大国担当,也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共识,必然引发世界广泛关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届世园会吸引了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这表明国际社会高度认同“中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典范”。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今天,美丽的世界被浓缩在数百公顷的北京世园会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与绿色发展理念交相辉映。这是一本阐释人与自然关系和保护地球家园的活的教科书,长达近半年的展期既给人们提供了欣赏美丽风景、共享美好生活的场所,也给予了人们思考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机会。掷地有声的“五个追求”犹如启明的灯塔,照亮着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加快打造生态城市的“软实力”    2018年12月27日
  • ·呵护自然 共享生态福利    2018年11月09日
  • ·乡村振兴,生态和产业要融合    2018年03月28日
  • ·学会平衡发展与生态    2017年08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