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童话大王”郑渊洁被指在“童书作家榜”榜上无名,随后发文揭露榜上部分童书作家销量存在“猫腻”,即通过进校园推销、向学生统一征订获得高版税收入,认为这种“进校园推销”的行为不妥。记者调查发现,确实有作家存在进校园卖书的情况,而且更有出版公司策划人员将其总结为推销书籍的成功策略。(4月21日《北京青年报》)
作家走进校园向学生传递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本是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好事,然而一旦与商业利益捆绑就变了味道。部分出版公司在作家进校讲座前就向学校征订书籍、学校仅允许购买了书籍的学生参加讲座,这些行为将校园变成了卖场,将传播知识的讲座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不仅侵犯了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更亵渎了知识与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强调降低教育成本,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在校园公开售卖儿童书籍无疑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提前征订图书方可参与讲座更是提高了孩子受教育的门槛,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
校园成为书籍大卖场更有可能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本该是一个自在徜徉于知识海洋的过程,而通过校园推销、统一征订使不同兴趣的学生都去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书籍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们认为读书是被迫的、无聊的,从而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
更严重的是,在校园卖童书会导致学校、作家的公信力降低,教育与知识被亵渎。学生、家长之所以会购买在学校推广、售卖的儿童书籍是出于对学校与老师的信任,当发现学校、老师让购买书籍只是出于利益,而对学生的教育并无益处时,不仅会对学校、老师失去信任,更会对教育失去信心。而童书作家如果在出版商的裹挟下过多参与商业性活动,即使暂时提高了书的销量,也会对作家的形象、名声、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更弱化了童书的艺术价值与教育功能。
事实上,作家在出版公司的要求下进入校园宣讲、售书已经不是新鲜事。有不少网友评论称十几年前中小学校园中就存在类似的售书现象。在赞赏郑渊洁直言不讳的同时,相关部门更应该思考这类现象该如何整治。2018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紧急通知》中提及要特别关注各类“进校园”活动有无夹带商业活动等问题。这表明教育部已经开始着手治理类似现象,然而要真正杜绝校园兜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
其实,校园变大卖场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轻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有效解决此类现象需要出版社、书店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多考虑社会影响,作家尽量少参与、不参与校园推广,学校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邀请作家进校园开展拓宽学生视野的讲座,是应大力提倡的,但如果讲座的外衣下是企图将校园变成大卖场的商业目的,那就要将其拒之门外。如何把握校园与卖场的界限、平衡知识与利益,是对出版商、作家、学校、管理部门等各方的共同考验。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