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邓浩认为,近年来农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是网信事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离不开“互联网+”的赋能。
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他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并就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补齐农村这个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正以其催生的一系列新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动力。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较2017年底增加1291万人,增长率为6.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已提前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发展目标,更多居民用网需求得到保障。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为推进网络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凭借其信息共享、远程、快捷等特点,促进了农村信息的流通,束缚农村发展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快弥合。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村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现代农村发展的关键。
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延伸和渗透,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精准脱贫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农村电商为例,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2018年我国新增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60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38个,欠发达革命老区县22个,进一步拓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更多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了乡村。
如今,农村信息服务正逐渐由自上而下的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农业云服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居家养老”等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涌现,造福着广大的农民群众。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服务百姓、惠及民生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农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是网信事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互联网+”将会在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村产业集群化、农村流通现代化、农村服务信息化、农村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离不开“互联网+”的赋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进一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孤岛”,加快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提高农业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互联网+脱贫”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互联网最大的红利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