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出版的《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披露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孟伟的相关案情。根据相关通报,孟伟政治蜕变,经济贪婪,从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沦为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的“污染源”,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科技界造成了严重恶劣影响,并罕见批评其“背弃科学道德,毫无家国情怀”。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孟伟的身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一个在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学者,一个做出过杰出成绩的科学工作者,竟沉沦至此,可悲、可叹、更可气!试问,从“环保者”到“污染源”,中间淌着多少铜臭,丢了多少斯文?
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荣誉意味着责任、担当,也意味着党和人民寄予了殷殷期望。“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一生为国铸核盾”的“核司令”程开甲,倾情“北斗”的“牧星人”谭述森,甘心做“沉默的砥柱”的“歼—10之父”宋文骢……他们胸怀家国情怀,忘我工作、攻坚克难,将一项项高端科技成果推向世界前沿。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大潮澎湃,千帆竞发,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新形势新任务,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也赋予了更大责任、更高使命。只有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只有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才能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才能助力国家以创新引领未来。必须指出的是,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以创新引领未来,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需要进一步引才聚才用才。而腐败案件提醒我们,引才聚才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方堪重任;德不配位,或将带来巨大损失、恶劣影响。
对此,要进一步用好“识才的慧眼”。从某种程度上说,识人的难点,正在于识“德”。有必要加强对德行的审核,延长考察线,扩大考察面,既要看当前还要看以前,既要看工作圈还要看生活圈和交往圈,要全面掌握一个人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对待个人名利等情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辨人识人、以德为先不应只是一时的门槛,而应动态化、常态化,以常态化考察监管,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心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不敢逾越底线。
此外,更重要的在于个人的“修炼”。德,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的综合反映。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从以往案例来看,科研贪腐基本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有人在利益与奉献面前,奉行利益优先,有人在享乐与吃苦之间,选择享乐在前,热衷于及时行乐,丧失自我约束……一旦“总开关”出了问题,必然导致这样那样的思想行为出轨越界。古人云:“源洁流清”。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能变、本真不能丢、“本来”不能忘。尤其对于院士等科研工作者而言,要善养浩然正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德”站稳,才能让“才”真正发挥作用。
士以弘道。科研工作者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以干净为前提、为底线,才谈得上做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