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心情不好可以带薪休假 网友:人性化,很羡慕

2019年02月28日 09: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情绪低落可以光明正大不上班,这在很多人眼里是“天方夜谭”,但是常州的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却给员工放起了“情绪假”。2月25日,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上这家公司的工会副主席陈青成,他表示,公司的“情绪假”制度已经实行3年了,“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或者突发事件而影响情绪,每个月可以请一天带薪‘情绪假’。”(2月26日《现代快报》)

  心情不好时请假:这是很多人的愿望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管是什么人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偷快的事情。这个公司是文化旅游集团,每天要接待许多游客,员工如果心情不好,轻者可能无心做事,重者可能把气撒到游客身上,导致与游客发生争执,会影响公司的形象。让员工带薪休“情绪假”,可以调整员工的情绪,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经营氛围。尤其可以防止因员工有情绪而与游客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情绪假”也是测试员工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位员工难得请一次“情绪假”是可以理解的,假如每个月都请“情绪假”,而且说出的理由有点莫名其妙,那就说明这位员工本身就是情绪波动型的人,这样的员工恐怕不太适合在这样的单位工作。因此公司可以把“情绪假”作为是否继续聘用员工的一个参数。这样也可以使员工遇到事情时,稳定情绪,沉着冷静,不再做出格的事情。【详细

  让员工获得幸福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

  无论该企业出于什么目的设立“情绪假”,能够连续实施3年就已经显示出了满满的诚意。不是搞噱头,不是哗众取宠,那么,最大的可能便是,他们真正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美国福特公司的管理理念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不在于什么奥秘,而纯粹是在于人们的忠诚,他们经过成效卓著的训练而产生的献身精神,他们个人对公司成就的认同感,用最简单的话说,就在于职工及其领导人之间的那种充满人情味的关系。”即使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关注员工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能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发掘其潜能。更何况,“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让员工获得幸福感,本身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详细

  只有尊重员工,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推行“情绪假”是企业对职工的敬畏,也是对自己企业的负责。情绪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质量。【详细

  在过去,提到人性化管理,我们往往想起国外的大企业,比如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为员工提供丰盛的三餐、茶点,一些企业实行灵活工作制,自己决定上班时间,还有一些企业允许带孩子甚至带宠物上班等等。但现在,国内的企业也渐渐认识到“人”的价值,开始改变管理模式,不是通过高压和惩罚措施来强迫员工,通过信任和尊重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这在服务行业和创意密集型产业尤其明显。【详细

  带薪“情绪假”不是想有就能有,也不是该有就会有。说到底,设立带薪情绪假,并不是当下触手可得的小目标,而是一个人性化的现代职场应有的模样。【详细

  微言大义:

  @11月的DJ:人性化,很羡慕。

  @白色胡椒0920:又是别人家的。

  @夕西瓷:这样的老板活该有钱啊!

  @稍小白:那我一定会选心情最好的一天出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带薪休“情绪假”凸显了企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互相信任。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和创意密集型行业,尊重员工,管理人性化,将员工的心理状态调到最佳,不仅是对员工负责,也是对企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质量负责。当然,有的情绪问题不是放一天假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多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不断增加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