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生家长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称自己的孩子就读于山西晋城一所名为凤兰学校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可上到高二了才发现没有学籍,未来无法领到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据了解,凤兰学校高二年级没有学籍的学生至少超过百人。学校方面目前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当地教育部门称,学籍问题无法解决,学生未来可通过社会报名方式参加高考。( 1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三年寒窗苦熬过,哪知学籍无所踪?高中生涯即将结束之时,才发现自己竟是没有“合法身份”的“黑户”,无法以“正规军”的头衔参加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大战”,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党”以及学生家长而言,的确没有比这样的情况更让人焦头烂额身心俱疲的“晴天霹雳”了。而讽刺的是,如果不是个别学生在参加统一会考填写学籍号时的“无从下笔”,恐怕这个“不能说的秘密”真的会被隐瞒到“地老天荒”,不为外人所道。
那么,回归事件本身,因学籍“不翼而飞”而造成“身份模糊”的涉事学生,仅高二年级就有400多人,如果加之高三部分毕业生,这个“削籍”群体人数究竟有多大,不言而喻,后果之严峻,影响之恶劣,更是无需赘述。然而,虽然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连绵无穷,但造成这众多学生“身份不明”的原因却是一目了然,路人皆知。就涉事学校而言,为了增加招生收入,无视统招规定,私自扩大招生范围和招生名额,以隐瞒、欺骗等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业前途作为利益交换,甚至在招生时给学生和家长画出“不必担心学籍,能办”“不用考虑分数,能上”这样“啃不动的大饼”,其行为之恶劣,足以让整个教育行业为之蒙羞;而作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在明知道“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的情况下,默许、纵容着这样的情节年又一年,重复上演,每年都针对同样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配合演出”,最终与学校“妥善”的“解决”学生家长的疑惑和不满、“解决”一批又一批“不能有姓名”的毕业生、“解决”在那些受教育过程中的“我是路人甲”的身份,没有监督、没有管理、没有惩处,这样的行径,不仅狠狠打了“教育”二字的脸,更让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汗颜惭愧。
与此同时,不易被外界察觉、却依旧无法忽视的一点“致命伤”,其实缘于学生和家长自身。试问,学校在统招指标外私自扩招,教育局管理不善,这些事实,家长和本人最初真的一无所知吗?当然不是,家长和学生对于实际情况心知肚明,只不过是轻信了“学籍能办妥”的承诺,怀着侥幸心理,试着钻一钻“政策的空子”,然而,正是这“一念之差”才造就了如今这“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尴尬局面。所以,若是要追根溯源,不偏不袒、公私分明的说,学生家长同样“杖责三十”,也是理所应当,毫不冤枉。
那么,透过事件现象深究本质,又是谁为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创造了“为所欲为”的空间?学生家长为何在明知道自家孩子分数不够的情况下,仍然对“普高”的头衔趋之若鹜,甚至愿意“铤而走险”?这所有的答案,都在于误解了教育的质朴本真,对除了普通教育外的对职业教育,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
试问,若是作为家长而言,能够顺应实际情况,在孩子成绩不够上普通高中的情况下,选择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一门娴熟的技能,为以后就业积极铺垫根基,何来如今的“作茧自缚”化解不得?涉事民办学校若非抓住了大众这一心理特点,又何来此般的“生财之道”呢?正是众人这种认为普通教育比职业教育“更高级”,甚至“职业学校不入流”的观念作祟,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非统招不可的“教育怪圈”,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不仅大可不必甚至相当盲目。正是“术业有专攻”,在教育和社会就业越来越多角度选择的今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区别仅在于人才培养的模式、手段、途径、方法以及目的等方面,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层次中的一个类型,同样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现如今俨然也成了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职教”二字更不应成为限制、阻碍青少年未来多元化发展的“弱势条件”,只要选择方向正确、符合自身兴趣以及特长优势发挥,通过职业教育“走出来”的学生,未来亦大有所为。
然而,事已至此,最要紧的是在最短时间内研究出使学生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其次,虽然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但事件责任方却不能就此“避责”,该追究的责任一个都不能跑,该给予的惩戒一个都不能少;最后,通过这“失踪的学籍”值得我们沉思自省的是,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使大众教育观念回归理性,而“树人立德”、以每个人的人性思想健康发展来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变革的教育本质,到底“该往何处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