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有学生家长反映称,自己的孩子就读于山西晋城一所名为凤兰学校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可上到高二了才发现没有学籍。据悉,没有学籍的学生至少超过百人。有家长估算,以高二年级为例,12个班共计700余人,学校统招计划约300多人,也就是说,仅高二年级可能有近400名学生无学籍。
对此,1月22日,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回应称,因凤兰学校招生中存在虚假宣传,不符合招生政策的学生入学以来从未取得学籍,但均可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均可参加普通高考”,让不少心里悬着石头的家长和学生松了一口气。不过,该校自己的回应,却暴露出了大问题。
此前,面对质疑,凤兰学校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学生没有学籍的情况之前每年都有,每年也都“妥善”解决了问题,学校正在和家长沟通寻找解决方案。问题是,在学校看来的“妥善”,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仅仅是委曲求全。
而且,从回应可以看出,“无籍而读”的问题不是今年才有,只不过今年家长们提前发现,把事情曝光了出来。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制度化”的违规,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上演?当地教育部门的监管之眼是睁着还是闭着?
至于所谓的解决方案,有家长解释称,学校大致给了两个方案,一个是转职高;还有一个就是签个协议,学校给出个证明,可以“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但是,如果当初学校对学生许诺了学籍,或者学生和家长在报考前都蒙在鼓里,这两个方案的性质都是亡羊补牢。涉事学校利用潜规则虚假宣传、违规招生,早已失去了程序正义。
而且,即使没有学籍的学生们,通过这个所谓的证明顺利参加了高考,进入大学,这个“证明”恐怕还是学籍上的一个疤痕,指不定将来还会有再次被揭开、再次流血的可能。
每年都发生,每年都能“妥善”解决,这背后,恐怕是学校利用了高考政策漏洞,逾越规则底线的对学生和家长的欺瞒。不客气地说,这当中可能存在不少灰色利益。
所以,对于此事的解决,不能让学生“无籍而终”,也不能仅仅止于所谓的“方案”。对于学校可能存在的违规,对于当地教育部门可能存在的不作为,都要一一查实,并且要建立预防制度,杜绝类似“先斩后奏”的违规现象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李焱)